江苏徐州:下一个合肥?

更新时间:2024-04-09 22:49:19作者:橙橘网

江苏徐州:下一个合肥?



据说,当年有人说,“你们徐州还想发展什么,好好种地好好挖煤,贡给南京和苏南其他地区就行了。”

当然,这是网上流传的说法,真实性已经很难去证实了。

但这个传言却也说明一点,徐州曾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煤都”。

有数据显示:1949年后徐州累计产煤10亿吨,一度为江苏贡献了八成以上的煤炭。

“一城煤灰半城土”,有人曾经这样形容徐州。

但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灰头土脸”的徐州,却正在惊人一跳:

徐州,在芯片产业上发力了!

在江苏省2024年重大项目名单里,徐州的信息技术项目入选总数高达7个!

甚至,能和苏南部分城市掰掰手腕。

这里面有先导半导体薄膜材料、光刻胶、单晶硅材料等芯片产业里的核心环节。

在新能源方面,也有5个项目。

能列入江苏省重大项目的,有个最基本的门槛:总投资原则上不低于1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不低于3亿元。



徐州,怎么一下就支棱起来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芯片进口大国,每年要买下全球差不多1/3的芯片。

光是今年前2个月,中国就进口芯片780多亿颗,花掉将近39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

缺“芯”,只能自己补。

其中一家叫徐州博康的企业正异军突起,打破了国外光刻胶企业长达20年的垄断现状。

一直以来,光刻胶是生产芯片时最关键的材料,能够直接影响到芯片的品质,尤其制作手机、电脑芯片都需要高端光刻胶,因此被誉为“半导体材料皇冠上的明珠”。

其实光刻胶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是要想制作高端光刻胶却并不容易。

因为技术不过关,金属杂质过高,我国生产的光刻胶品质并不高,良品率也低,长期都被日美公司牢牢把控,我国只能依赖进口解决短缺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整个高端光刻胶超过80%的市场份额主要被日本东京应化、JSR、信越化学、富士胶片这四家日企控制着。

但现如今,徐州博康在光刻胶材料领域已经全面实现100%技术的攻关,金属杂质离子含量从原先的100pph降至10pph,纯度一口气提升了10倍,KrF和ArF两大光刻胶难题得以解决,性能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晶圆处理

同时,博康具有自主完善的光刻胶产业链,与华为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已经有多款产品在国内12寸晶圆厂导入验证和销售,并成功从日本巨头手上夺得了5%的市场份额。

博康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深受资本青睐。

据说,徐州博康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投资者中不乏哈勃投资、东吴投资、国开创投、金浦投资等知名机构的身影。

事实上,除了徐州博康,徐州还孵化出鑫芯半导体、上达半导体和鑫华半导体这几家独角兽企业。



2023年江苏独角兽企业名单,鑫华半导体上榜

成立于2017年的鑫华半导体,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半导体产业用电子级多晶硅生产企业。

而鑫芯半导体在2022年1月完成了超过10亿元的A轮融资,吸引了信达风投资、瑞芯资本、石溪资本等多个资本大佬的青睐,并成功上榜了福布斯2022年新晋独角兽榜。

无独有偶,2022年9月,上达半导体拿下了7亿元A+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广东粤澳半导体产业投资基金、广州新兴基金、金石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等多支国资基金。



徐州鑫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设备

其实,对于徐州而言,这四只独角兽可能只是开端。

目前,徐州当地还有不少半导体企业都接连拿下高额融资,比如中科智芯去年拿到浑璞投资、新鼎资本、厦门恒兴集团超过1.5亿的B轮融资;

在近三年内,鲁汶仪器得到北京集成电路尖端芯片基金、长江资本、亦庄国投、广州开发区产业基金以及“中科系”投资机构的多轮支持;华兴激光、鑫华半导体等企业也都保持着每年一轮的融资节奏。

徐州的半导体产业不但在业内外具有举重若轻的地位,也正吸引一批批资本,助力中国半导体事业腾飞。



江苏向来不缺少经济巨擎。如此激烈的竞争下,徐州能够崛起,一方面得利于其在集成电路产业默默布局,另一方面离不开其区位优势,才得以“找准了定位,抓住了机遇”。

作为全国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奋起直追,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自己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徐州在老工业城市中的转型综合表现突出

早在2017年,徐州针对产业发展不足,制定了《集成电路与ICT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与ICT两大产业链。

除了政策支持外,徐州一直在集成电路方面积极推动产业发展。

徐州依托原有的光伏产业基础,在半导体领域上集中发力,成为中国重要的半导体原材料供应地。

像中清光伏采用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将形成从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到光伏电站储能、充电桩建设运营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借助全球半导体行业飞速发展的风口,徐州半导体的产业链也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目前,徐州半导体已经形成了以芯片制造、器件以及封测为主导的产业链。

同时,地理优势也是徐州芯片腾飞的关键。

在历史上,徐州因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而成为著名的“五省通衢”,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时过境迁,如今的徐州其实依旧属于交通要冲,甚至有“徐州通,则全国通”的说法。



徐州在淮海经济区处于中心位置

2011年,京沪高铁正式开通后,徐州东站成了京沪线七大中心高铁枢纽站之一。

现如今,徐州与南京、郑州、济南、合肥4个省会城市构成“1小时城市圈”,从徐州东站出发,3小时可达北京、西安、武汉、上海、杭州5个大都市,通达城市180多个,在全国高铁通达城市中名列前茅。

可以说,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的确名副其实。



徐州东站

这几年,各地为了争夺优质且有限的产业资源,打出各种招商优越策略,也令高新技术企业异地搬迁风头旺盛。

其中,江苏省成为了企业异地迁移最大的受益者。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全国从原登记地搬出的高新技术企业中,82.2%都被招去了江苏。而在这些企业迁入的江苏城市中,徐州居然在数量上斗过了南京,成为迁入数量排名第一的城市。

虽然在科教资源方面,徐州其实比不上南京丰富,但徐州靠着场景赋能和AI底层软件和服务的优势,吸引了不少智能家居、物联网设备等类型企业落户。



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3年9月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新一线产业数据库

迁入人工智能相关高新技术迁移企业数量最多的三个城市分别为南京、南通和徐州。

国内新能源电池巨头比亚迪,就先后与徐工集团、淮海控股集团签约,在徐州落地两个百亿级项目;长城汽车建立了首个完全面向新能源汽车的高端驱动传动系统的生产基地,并实现了量产。

随着外来企业入驻,本地企业崛起,徐州也正在打造内地的新“硅谷”。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徐州半导体发展如此迅速,主要得益于政策层面对产业资本的引导。

2021年,徐州提出在5年里,安排200亿元政府性资金,用来支持国有企业牵头设立产业基金,实现新设立产业基金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并计划在未来五年培育不少于1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投资不少于150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政策先行,徐州政府的执行力也很强。

同年9月,徐州市政府完成了投资基金备案,积极助力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徐州产业发展,除了政府积极参与外,引入的其他创投力量其实也功不可没。

在徐州,国资基金一直是强有力的后盾,对半导体领域的支持不小。

早在2018年,徐州产业引导基金发起昊芯半导体产业基金及徐州睿芯电子产业基金,总规模高达44.1亿元,一度是徐州市最大单笔产业发展基金出资。

同时,徐州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为了支持当地重要的半导体企业,还会设立专项基金,像昊芯、睿芯专项基金,主要为了支持徐州鑫晶大硅片项目建设;

为了招引徐州高端半导体真空镀膜设备项目落地,徐州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特意设立了6.5亿元先导微电子专项基金。

据财联社报道称,在徐州注册的基金目前共有177支,其中名称包含“半导体”、“芯”、“集成电路”的基金共有9支。



2022年中国政府引导基金50强,徐州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公司上榜

图片来源:清科创业 清科研究中心

在所有的产业基因中,最活跃的莫过于徐州盛芯半导体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其LP名单非常丰富,不光有两支政府引导基金,还有南大光电巨化股份、鼎龙控股、正帆科技等上市公司引导基金,此外还有共青城永昌盛叁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舟山市尚雅投资管理合伙企业这两支市场化FOF。

这些产业基金的相继设立,让徐州聚集了大量的投资人,也给徐州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带来足够底气。

政策支持,方向正确,企业给力,徐州芯片能成,不过是水到渠成。

从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变成新能源产业领头羊,尤其是在半导体行业一骑绝尘,徐州可算是城市转型的典范。

徐州紧跟时代步伐,善于探索,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积极寻求转型,成为一座孕育多家独角兽企业的城市。

所以,有人说,徐州会是下一个合肥,中国下一个科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