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 想和中国“分手”不容易,华尔街却不明白这一点

更新时间:2024-04-13 20:36:10作者:橙橘网

来论 | 想和中国“分手”不容易,华尔街却不明白这一点

中国仍然是许多美国企业需求和利润的主要来源。

谁说分手很难?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分手”看上去既容易又没有痛苦,给了市场一些安慰。

最近公布的贸易数据支持了美国和中国正在“去风险”(de-risking)这一说法,换句话说就是美国企业正在寻求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一些投资者认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经济上正在走向友好“分手”,他们有这样的看法情有可原,此外,“去风险”带给企业或资本市场的威胁和破坏性似乎并不大。

然而,让一些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是,传统贸易数据并不能全面反映美国在中国的大量商业利益,这些利益并不仅仅基于贸易,而是更多建立在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以及美国企业在华分公司的相关活动之上。

华尔街对这些特定商业领域知之甚少,这可能会导致投资者低估美中“分手”的潜在负面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统贸易统计数据似乎表明经济脱钩已经在进行中。举个例子,2023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仅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3.9%,比例低于2017年21.6%的历史高点。去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下降了20%,美国对中国大陆的出口额下降了4%。总的来说,美中商品贸易总额目前徘徊在多年低点,2023年,墨西哥成为美国进口商品的最大来源国。

但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数据显示,美国与中国的联系仍然很紧密。2021年,美国企业设在中国的分公司数量为1956家,超过了在德国、法国、日本和几乎所有南美国家的分公司数量。这些分公司雇佣了120多万名中国员工,每年在中国的年产值接近1000亿美元,研发支出超过55亿美元,销售额达到4720亿美元。

顺便提一下,美国企业分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是全球最高的,是美国一年对华出口额的三倍多。

换句话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根本不足以反映美国企业每年在中国的业务量。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企业必须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因此,从2000年到2022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近12倍(根据历史成本计算),在大致相同的时间段内,美国企业分公司的销售额相应增长了18倍。

过去几十年,美国在中国的投资不断增长,获得的回报也不断增长。自2000年以来,美国企业在华分公司的收入大幅增长,现在已经轻松超过了在德国和法国等更富裕的市场的年收入。去年前九个月,美国企业在华分公司的收入同比增长约1%,达到87亿美元,高于在法国的52亿美元、在德国的77亿美元和在印度的67亿美元。

也就是说,中国仍然是美国企业最赚钱的海外市场之一,特别是在消费品、食品饮料、汽车以及相关产品领域。

的确,美国企业已经开始把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别处,它们成功找到了中国之外的替代供应来源,这也是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下降的原因。然而,要想找到替代中国需求的其他需求来源可能做不到。

举个例子,在劳动力和重新安排全球供应链方面,印度具备替代中国的潜质,但印度远未做好取代中国成为美国企业需求来源的准备。印度的人均收入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2022年,印度的个人消费支出为2.1万亿美元,远低于中国的6.7万亿美元。

现实情况是,中国仍然是许多美国企业需求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且很可能一直是这样。

如果不首先剖析商业运作的不同渠道,就无法准确评估美中“去风险”的规模,这些渠道不仅限于传统贸易手段(即进出口),对外投资和在华子公司的活动也必须包括在内。从这个角度来看,事情就变得复杂得多了,对于过去几十年在中国投资了数百万美元的美国跨国公司来说,这种复杂性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在中国推动自给自足的同时,美国两党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一致持反华立场,对投资者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国敞口最大的美国跨国公司的股票将出现更多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本文作者系Merrill and Bank of America Private Bank首席市场策略师。此类客座评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 | 约瑟夫·昆兰(Joseph Quinlan)

编辑 | 郭力群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英文版见2024年3月21日报道“Breaking Up With China Isn’t as Easy as It Looks”。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和金融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本文标签: 中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分手  华尔街  跨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