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发射时间及航天员公布!
2024-04-24
更新时间:2024-04-24 21:57:46作者:橙橘网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193期 】
2024年4月24日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 摄影:王泗江
外表俊朗,笑起来像月牙一般的眼睛散发出自信的气质,一头短发,夹杂着数 根白发更显睿智,指令长叶光富称赞他是人如其名,非常聪慧——2024年4月24日,身着蓝色出征服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李聪就这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这位普通的农家孩子是怎样一步步成为中国人骄傲的?背后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追梦故事呢?
01
1989年10月,李聪出生在河北邯郸市的一个小村庄里。5岁时,父母为了给他和妹妹提供更好的读书条件,举家搬到矿区打工。父亲是个货车司机,母亲在一个校办工厂当临时工。
李聪上小学四年级时,爷爷生了重病,父亲便辞职回家照顾,全家仅靠妈妈一个人的微薄工资支撑家用。从小,李聪就深知父母的艰辛,立志要好好学习。
中考时,他考上了区里最好的中学。就在他高三上学期,一场空军招飞的宣讲开启了他的人生新航向。当宣传片中飞行员身穿蓝色连体飞行服,戴着头盔和墨镜,英姿飒爽地驾驶战机翱翔天空的帅酷镜头闪现在他眼前时,李聪感觉身上的每个细胞都被点燃了,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2023年08月22日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李聪进行航天服测试 摄影:徐部
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的消息传来,整个村子都沸腾了。邻居们对他赞不绝口,村支书特意上门表示慰问和祝贺。父亲朴素的话语更是掷地有声:“好好干,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
带着亲人们的期待,李聪前往东北长春空军航空大学报道。因表现好,他被推选为学员队区队长,起初负责两个学员队100多号人。
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岗位。记得第一次集合队伍进行讲评时,李聪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利索。后来,他就把发言内容记在小本子上逐字逐句照着读。慢慢地,他就在小本子上只记发言提纲,再后来,他就可以脱稿发言了。
“担任区队长的经历让我的性格变得开朗健谈,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得以提高。”李聪说。
2023年12月7日 李聪在进行飞船操作训练 摄影:孔方舟
刚入学的那个学期,遇到了漫长的雪季。大雪从当年的十月份开始陆陆续续下到第二年四月份,用他的话说是“一周下一次,一次下一周”。
每天凌晨5点多,李聪就冒着严寒起床查看积雪情况,给各个班合理分配“责任田”。等大家都起床后,他带领大家去扫雪。区队长的工作事务繁忙,但学习也丝毫不能耽误,挂科就面临被淘汰。李聪晚上经常打着电筒在被窝里补课。在这双重压力下,李聪的头发都白了不少。在李聪的努力下,大学四年,他年年都被评为“优秀学员”。
当李聪顺利进入空军某飞行学院进行初教机训练,满心期待驾驶飞机直冲云霄感觉时,至暗时刻毫无预料地降临了。
第一次体验飞行,当飞机冲上云霄时,李聪却突然感到一阵头晕,胃里也是天翻地覆,一种强烈的濒死感涌上心头,全程能做的只有双手死死地把着操纵杆,一动也不敢动。
2024年01月29日 李聪 李广苏在货运飞船模拟器训练 摄影:徐部
下了飞机,李聪的信心跌落到了谷底,闷着头不说话,心里反复地嘀咕:“我这种反应是不是要被淘汰了?难道我当不了飞行员?”
那天晚上,李聪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家人的期待,想起自己无数个挑灯夜战努力学习的夜晚。“我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我一定行!”他给自己不断打气。
李聪说,追梦的路上,纵然前路荆棘遍野,亦将坦然无惧,勇毅前行。
也许是强大的心理暗示起了作用,第二天,当教员再次带他体验飞行时,李聪之前所有的不适感统统消失不见了。他终于可以轻松地翱翔在祖国蓝天之上,欣赏秀丽河山。教员还特意做了翻转、俯冲等特技动作,让他充分进行了飞行体验。
重获自信的李聪更加珍惜飞行机会了。他苦练飞行技术,初教机和高教机训练结业均是第一名。毕业后,李聪分到某基地飞行。
02
对于热爱飞行的人来说,谁不渴望飞得更高更远?但是,他也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真的可以触摸太空。
2003年,杨利伟作为中国第一人飞上太空,圆了中华儿女的千年飞天梦。彼时,他还是个初中生。那时,看着电视里航天英雄完成任务顺利返回,他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
后来,李聪在新闻里不断看到航天员飞向太空。也会忍不住遐想,我有没有机会可以飞得更高更远?
因此,当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开始后,李聪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凭借优异的综合素质顺利通过初选、复选、定选等层层考核,最后成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中的一员。
2024年02月05日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李聪观看培养的植物 摄影:徐部
当李聪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愣了大半晌,只说了三个字:“知道了。”显然,父亲已经不知道怎么用言语表达这份喜悦。
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超越了他们这个家庭的想象。“是祖国的强大、时代的进步给了我这样一个历史机遇。”李聪暗下决心,“我一定珍惜这个机会,做一名优秀的航天员,早日飞向太空。”
然而,随着学习训练的开展,李聪意识到,原来灿烂耀眼的光环背后,是经历了一番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和淬炼。
追梦却始终无法圆梦,曾一度是我国航天员始终面临的遗憾,那是因为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密度决定了并非所有人都有上天的机会。
2024年02月18日 神舟十八号乘组进行太空自行车维修训练中 摄影:徐部
比起第一二批航天员来说,第三批航天员是幸运的。因为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载人飞行任务频次从以前平均约两年一次变成一年两次。
“以前是人等任务,现在是任务等人。”他说,幸运的同时,他们也有新的压力和挑战。
时间紧迫的同时,空间站任务需要学习的知识量更大。自从迈进航天员大队之后,他和同批战友面临的就是紧锣密鼓的学习,竞争激烈、频度高的选拔考试。
2023年08月22日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飞船轨道舱训练 摄影:徐部
“考核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考核。”他说,哪怕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被教员看在眼里,体现在评价中。
为此,每个人都卯足了劲,不管是理论学习、操作技能考核或者是体能锻炼,大家都竭尽全力,努力做到最好。晚上不管多晚去谁的宿舍串门,都能看见对方都在学习。
对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来说,载人航天是个全新的领域,尤其是涉及大量基础学科的航天理论学习是难啃的硬骨头。“要想飞得精,飞得好,理论学习很重要。”李聪说,晚上看书做题经常不知不觉就过了半夜12点。
有一次晚上,李聪从8点开始解一道题,等把题做出来后,他一看表,才发现已经快11点了。时间已悄然流逝了3个小时他都浑然不觉,而那种成就感让他开心了许久。
李聪的第一科理论考试考了88分,作为百分制的成绩,这个分值竟然排名倒数。李聪倍感压力山大,课后时间投入更多了。课后抓好复习,梳理知识点,做了厚厚几大本笔记,反复做习题册。最终,每科成绩都能保持在95分以上。
李聪知道,航天员选拔是优中选优,要想早日实现飞天梦想,必须门门课都达到优秀。“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他给自己树立了这样的标准,将训练过程中的“拦路虎”一个个拿下。
离心机训练对李聪也是一道坎。他刚参加航天员选拔时,一开始体验4g加速度。李聪感觉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心想,传说中可怕的离心机训练也不过如此。等到真正考核时,标准提高到8g。标准虽然只提高了2倍,但对李聪来说,难度是成指数增加。这时,李聪感觉胸口像被一个大象踩在上面,压得完全喘不上气,眼泪都甩出来了。
虽然李聪挺过来了,并考核过关,但成绩并不是优秀。经过多次训练后,他终于摸索出了应对方法,成绩也达到了一级标准。
2024年03月22日 李聪穿着准备水下训练服准备入水 摄影:徐部
水下训练对李聪的挑战也很大。水下训练服加压后像一艘人形飞船,硬梆梆地罩在身上,限制了四肢的活动,也限制了视线。起初,李聪觉得有劲使不上,干着急。李聪便找首批、第二批的航天员们和有过空间出舱经验的航天员逐一请教经验。在训练时,他就一一体会他们的方法,再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如今,在水下训练中也能做到得心应手了。
03
在两年半的时间,他和战友们学完了八大类上百门课程,并最终全部通过了考核,意味着所有人都拿到了通往太空的入场券,但是谁能获得搭乘飞船的“船票”,这意味着又要进行一轮又一轮的选拔。
沙漠野外生存训练、海上救生训练、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都是极端环境下对航天员们的生存能力、意志力提出的巨大挑战,也是他们津津乐道、颇有成就感的体验。
沙漠里,李聪所在参训小组刚进入目标点就遇到了下雨天气,晚上气温也就几度,大家冻得睡不着,躺在帐篷里,胸前烤着火,背后凉飕飕。可到了白天,热辣辣的大太阳又烤得皮肤疼,水也不够喝,嘴干得都脱了皮。
大海上,气温36℃。返回舱里密不透风,跟蒸笼一样闷热,李聪穿着密不透气的舱内压力服呆在里面,再加上返回舱被海风吹得左摇右晃,又热又晕,衣服脱下来后都能拧出水,李聪差点中了暑。
地下室里,没有窗户,李聪所在参试小组要在这里度过不眠不休的72小时,期间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测试。李聪和其他两名队友相互鼓励和提醒,想尽各种办法来对抗困意。就这样,他们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团队帮扶,挺了过来。
从成为航天员的那一天起,飞向太空就成为李聪一生奋斗的目标。
当看着同批航天员陆续飞上太空,他替队友们能够实现梦想感到高兴,同时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管是优势学科还是弱势学科,都要用百分之百的精力去准备,丝毫不能放松。每次参加训练后,李聪都撰写详细的体会,总结经验和不足。
2023年12月07日 叶光富 李聪进行飞船模拟器训练 摄影:徐部
又经过新一轮的训练和选拔后,当李聪听到神舟十八号乘组名单中自己的名字时,他的内心既欣喜又坦然。“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艰辛和困难都是势不可挡的。”他在训练笔记上写下这段话。
信之弥坚,行则愈远。对执行这次任务,李聪充满了底气和自信。正如他在见面会上所说的那样,“相信我们一定会很快适应太空环境,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顺利、高效、圆满完成任务,以实际行动建功伟大新时代。”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占康
编辑 | 彭钰
校对 | 杨阳、刘心继
主编 | 张文军
副主编 | 麻雨洁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