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为季克良维权
2024-04-28
更新时间:2024-04-28 19:57:48作者:橙橘网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197期】
谷雨时节,草长莺飞。明媚阳光洒在辽阔海面,映射出熠熠波光。在文昌通信站墙上,写着“不忘初心双百任务铸忠诚、砥砺前行嫦娥奔月建新功”的大红色横幅格外惹眼。
“我们站组建十五年来,见证取得了嫦娥、探火、天和、天舟等等许多辉煌的成果,而在这些过程当中,有着太多太多弥足珍贵的第一次和鲜为人知的故事……”舞台上,主持人将该站的历史娓娓道来。
2024年4月24日下午,在第九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文昌通信站开展“庆祝中国航天日暨双百任务圆满成功主题故事分享会”活动。这是关于一场历史的对话,也是文昌通信站关于聚焦深化教育实践活动的一次模式创新。
故事分享会海报(杨丽琪 设计)
“当话务台第一个电话接通的时候,一切都值了……”
“说实话,虽然我已经入职好几年,可真当我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创业时,我有些迷茫……”这是文昌通信站胡雪初到文昌航天发射场时的困惑。
当胡雪坐在“故事分享会”的舞台上,分享这段心路历程时,她已经找到了心中的答案——“那种为航天事业而奋斗的纯粹”。
航天科技人员代表胡雪上台分享故事
“红土”是胡雪对单位的第一印象,因为一下车映入眼帘的就是“红土”。宿舍到饭堂没有水泥路,每天踩着红土开饭,一到下雨天,打扫卫生的人员就犯了难。“刚到海南通信机房都是空的,我们每天主要任务是学业务、打扫卫生。等设备到了,我们跟着厂家师傅安装、调试、检查、验收。在这过程中把线路铺设、设备操作和注意事项掌握的一清二楚,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也培养了我们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胡雪回忆道。
2012年12月,第一批话务员踏上海南这片热土,同时加入了文昌发射场的建设。那时的发射场像是初生的孩子,宿舍也是初建,各项设施都不完善,机房也才显雏形。创业的艰辛让胡雪更深刻地体会到身上的责任。加班加点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通信施工,炙热的阳光下,这些个“女汉子”风风火火地穿梭场区里,将汗水毫无保留地洒在这片土地上。
分享交流会现场
2013年初,通信站正式组建话务岗位,胡雪便开始了与枯燥乏味的数字打交道的生活。
夏天的海南,潮湿闷热。夜幕降临,各类昆虫就开始出动,十几个人在不足20平米的小房间挨着挤着,一人一把折叠椅、一个号码本、一本草稿纸、一支笔,头顶2个风扇吱呀吱呀地转,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号码集训。小小的房间内,一时间回荡着背记号码和写字的声音,嘴巴里似有似无地念叨着各种阿拉伯数字,汗水浸透了衣服直往下滴。即便如此,大家都在坚持着、努力着。
为了带好这批话务员,胡雪苦练业务能力。面对像蚂蚁一样堆积的电话号码,她白天拿着小本记,晚上躲在被窝背;为了提高打字速度,她在电脑旁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手指磨破了,键盘上的字母也被磨掉了。
胡雪还讲到,耳功对于刚接触话务工作的人来说是最难的一个科目——“接起电话听到对方讲的第一个字,就要立即判断出他是谁!”为了练“耳功”,胡雪把全国各地的方言录音找来,每天睡觉前反复听记、反复总结、反复熟悉,把握好了几十种方言的音阶和声调。“只有自己过得硬,才能把大家教好。”这是胡雪不变的信条。
2014年,设备安装完毕。当话务台第一个电话接通的时候,胡雪异常激动,那一刻她明白了: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今天干,明天干,后天可能还要干,就像活塞往复一般,最关键是要干圆满、干精致、干得无可挑剔!”
“头顶是烈日,脚下是热沙,大家带着草帽一字儿排开,喊着号子一步一步向前走,有的人手磨破了,有的人脚磨破了,还有人衣服磨破了,但没有人叫一声苦一声累。”活动现场,该站李荣斌的动情讲述,令现场人员深受触动。
长期身居幕后的李荣斌,初登舞台略显拘谨,讲述时甚至带着一点家乡口音,但他的创业经历和感悟体会,让台下观众看到了一个立足平凡创造不凡的奋斗者形象,更深刻读懂了“坚守的力量”。
航天科技人员代表李荣斌上台分享故事(邱立军 摄)
李荣斌是最早来到海南参与发射场建设的航天人之一,刚到文昌就加入了航天光缆敷设的施工队。有人是通信出身,有人是工程出身,对通信施工根本就没接触过,需要教授和帮带,“我们很多是从各个岗位抽调过来的,对业务不是很熟悉,为了把他们尽快地培养起来,把教材跟岗位密切相关的操作、理论变成一本书,让大家来学习。”
于是他就从最基础的工具器材开始介绍:这是穿管器、这是人井扳手、这是加强芯,如何开剥电缆、如何制作端头,线要怎么放、缆要怎么穿……操作顺序不对不合格,细节处理不到位不合格,做得不美观也不合格。宁可施之过早,不可施之过迟;宁可施之过严,不可施之过宽。李荣斌起初就给大家透了底,这是技术要求,更是责任使命。
杨丽琪 设计
白天正常执行任务,晚上抽空编写岗位教材。海南天气炎热,头顶一轮烈日,没有一丝风,树木都显得无精打采。当时还没有空调,房间里只有吊扇,电力也无法正常供应。晚上李荣斌将门窗全部敞开,还未写上几笔,周围的蚊虫就“围攻”过来,好不容易完成今天的记录,早已是满头大汗。望向窗外的红土路,李荣斌的思绪飘远。
晴天土飞扬,雨天两脚泥,他们住的地方就像间歇泉时断时续。生活用水供应不上,只能用消防车将水送到楼下,有人用盆端,有人用桶抬,以致于大家用水时都格外节约,洗完脸洗脚,洗完脚留下来冲厕所,感觉将水用到了极致。其实自从准备来文昌的那一刻起,李荣斌就把苦嚼碎了,吞咽到了肚子里。这也是很多航天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杨丽琪 设计
在李荣斌看来,二十几年的挥洒汗水,他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光缆经过的土地。他说,面对密密麻麻的线路,只要报出公里数,就能说出在哪个位置,有没有接头。
在坚守中寻找乐趣。闲暇时间,李荣斌除了跑步、打乒乓球、写作,还经常看报纸看新闻学理论,学习党的新进思想和相关政策法规。他发表的各种散文、诗歌已有上千篇,其中记录生活、工作的文章数不胜数,每一篇都饱蘸深情。因为都是亲历者,都是参与者,都是见证者,都是文昌航天人。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的故事也是值得回味的……”
“那周我值班,等到他们回来的时候,已经第二天早晨了,而且每个兄弟都满眼血丝、灰头土脸。”该站孙立远情不自禁透露出对巡线分队的心疼。
航天科技人员代表孙立远上台分享故事
那是一次紧急任务。“光缆发生中断,立即组织抢修!”巡线分队赶到现场便犯了难:由于中断路段草木林立,而且敷设线缆的道路被地方施工人员利用机械密密麻麻钻了十来个坑洞。
这些坑洞个个脸盘大小,深近2米,底部被碎土覆盖,每一处都可能是造成中断的罪魁祸首。加上夜间作业光线不够,抢修分队一个坑洞、一个坑洞地进行排查。当时没有可用机械,只能人工挖掘,每个坑洞都要开挖约长7米、宽1米、深2米的深沟,再将整段线缆刨出来进行测试,进而最终确定中断点。对于当时只有8个人的抢修分队来说,工程量巨大。
台下观众感同身受无不感动(邱立军 摄)
时间紧、任务重,终于在第二天凌晨5点抢修完毕,保障了通信畅通。而这种任务,却是他们的常态。
巡线的路段常在杂草丛生、淤泥遍布的地方,有时一脚下去,草就埋到了人胸口;有时一不留神,就被潜伏的蛇虫咬上一口;有时,刚踩上“像样”土地,脚就陷了下去,裤子、鞋袜无一幸免;有时,还未出深林,腿上就爬满了蚂蟥、虫蚁……
“在我们这里,脸最黑的肯定就是巡线分队的!”孙立远在台上动情地讲述着。
还有习总书记视察文昌航天发射场时受接见的代表曹砚峰、为视察保驾护航的新同志刘羽琪……他们纷纷通过讲自己的故事、讲身边人的故事,一场又一场访谈,一个又一个疑惑有了清晰的答案。故事与故事巧妙承接,共同为这场分享会注入一泓活水。
“要鼓励大家先找到最打动自己的点,这样才能有共鸣、有收获。”
台上聚光灯下,四组人员从“遇见”“陪伴”“荣耀”“青春”“展望”五个不同的主题词,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台下的观众席上,科技工作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着自己的初心,期盼着用青春书写自己的诗和远方。
在该站党委书记陈俊看来,寻找故事的过程,就是不断增强人员的思想认同、身份认同、行为认同、使命认同的过程。
该站党委书记陈俊上台分享故事
据该站领导介绍,随着主题教育的全面展开,他们聚焦任务、周密部署,针对性地组织特色政治教育活动,使“生命线”紧贴“冲锋线”,与任务进程同频共振。
“对党忠诚不仅需要在实践中培育,更需要在任务中熔铸”“越是在重大任务面前,越要把教育摆上高位”“任务繁重断不是降低学习标准的理由……”该站领导在党委议教会上强调,坚持任务和教育两手抓,一边扭住中心任务不动摇,一边将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把“大专题”分解成“微教育”,找准教育切入点,让教育跟着任务走,课堂伴着岗位行,让好声音、正能量真正走进科技工作人员心坎,引发大家的浓厚兴致。
此外,他们结合担负确保畅通使命,广泛开展战前小动员、一线挑应战,以及人员写请战书、亲友写嘱托信等活动,扎实搞好“火线立功、火线入党”和“两为”活动,常态开展“摸实情、解难题、送温暖”活动,汇总下发福利清单,建立“有事我帮您”暖心机制,进一步为人员排忧解难,持续提振大家的精气神!
当前,中心“第三次创业”热火朝天,该站人员纷纷表示:将紧跟强国大势,扎根椰岛、奉献航天,用忠诚与汗水书写通信人畅通海天、信息致胜的精彩篇章。站在第三次创业新征程上,向着下一个一百次全面换挡加速!
数十年前,一群航天人来到这里,建起一个通信站。无尽的希望、憧憬和梦想,从此在这片热土播种。一次次保通任务的胜利,让他们心中的种子,感知到了季节的召唤,根系便伸向大地的更深处。
来源 | 我们的太空
作者 | 周琪 张艺
海报 | 杨丽琪
摄影 | 邱立军
编辑 | 芦恬莹
校对 | 樊瀚文
主编 | 张文军
副主编 | 麻雨洁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