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硬科技” 科创板上市门槛再进阶

更新时间:2024-05-11 06:31:27作者:橙橘网

筛选“硬科技” 科创板上市门槛再进阶

本报记者 郭婧婷 北京报道

4月30日晚间,证监会出台《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上海交易所同步发布《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上述两份文件在经过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对原有版本进行了修改,于近日发布正式版本。

2020年3月,证监会首次发布实施《指引》,至今过去四年,历经四次修订,前三次修订分别为2021年4月16日、2022年3月20日和2023年8月10日。

记者注意到,此次修改后的《指引》适度提高了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及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要求,旨在引导科创企业更加重视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申报企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那些备战科创板但暂时不满足最新《指引》要求的企业,可以考虑增加研发资源,提升产业化技术创新能力,以满足更高的研发投入要求;需要优化专利布局,重点培育和申请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提高专利质量;需要探索和实施新的商业模式,加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提高科创板上市标准

近些年,科创板在A股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4月12日证监会发布的《意见》曾强调了科创板的定位,要凸显科创板“硬科技”特色,强化科创属性要求,从相关数据可观科创板成效。

2023年年报披露于近日收官,科创板录得不错的成绩单,科创板公司2023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4万亿元,同比增长4.7%。以2019年为基数,科创板公司近四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3.3%和24.4%。

研发投入方面,科创板公司2023年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1561.2亿元,同比增长14.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2%,83家公司研发强度连续三年超20%。截至2023年年末,科创板已会聚超过23万人的科研人才队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三成。

此次新《指引》文件中的第一点就明确了支持和鼓励的相关行业领域,并对企业申报科创板上市所需满足的四项指标进行了规定。

此次《指引》主要修改了几个部分,在研发投入金额方面,将“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由“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调整为“累计在8000万元以上”。发明专利数量方面,将“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调整为“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7项以上”。对营业收入增长率有了新要求,将“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由“达到20%”调整为“达到25%”。

同时,对于采用特定上市标准申报科创板的企业、已境外上市红筹企业以及软件行业,提供了不同的适用标准。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记者注意到,新《指引》还将“形成核心技术和应用于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合计50项以上”调整为“形成核心技术和应用于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合计50 项以上”。增加了“能够产业化”的案例。

谈及增加原因,证监会表示,此前征求意见阶段,有建议提出,为引导企业更加注重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质效提升,建议明确发明专利能够产业化的要求,我们予以采纳。

“这一修改强调了发明专利不仅要技术上先进,而且要具备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这种调整主要考虑提升创新的产业化应用性、推动企业创新市场化导向和明确科创属性的产业化标准。这会鼓励企业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业应用,增强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和优化科创属性评价标准。”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分析。

田利辉指出,加上“产业化”这一约束条件,意味着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其技术具有商业化潜力和市场应用前景。在他看来,“产业化”主要是技术成果能够规模化生产并形成商品,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评估技术成熟度,是否已经或接近准备好进行规模化生产;需要分析市场需求,分析市场对该技术产品的需求和潜在的商业价值;需要考虑能否构建可行的商业模式,包括生产、销售、供应链管理等;需要开展风险和不确定性管理,控制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市场、财务等风险。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引》强调“产业化”是因为发明专利如果能够产业化,更能证明其实际应用价值和商业价值,更符合科创板的定位。在实践中,“产业化”的判断可能因行业和具体情况而异,一般来说,需要证明该专利已经实现商业化生产、销售或提供服务,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收入和利润。但是,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判断的情形,如某些专利虽然还未产业化,但有明确的商业应用前景和可行性方案,这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6%,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1.3%,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同时高校的专利转化率过低,而高校背景的上市公司专利产业化单一的问题仍然明显。

“管理层更希望企业将专利产品聚焦主营业务,同时加强专利产品商业价值的体现,强化科创类企业长期稳健发展的同时加强核心技术的应用性。”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屈放指出,“产业化”这一上市门槛实操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情形,比如技术成熟度,技术是否已经或接近商业化应用,是否有可行的技术路线图和时间表;该技术或产品是否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市场容量和市场接受度如何;企业是否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来实现技术的产业化,包括营利模式、成本控制等;企业是否能够有效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支持产业化的产业链条。

“当然在实际IPO过程中管理层后期会具体制定产业化的审定标准和实施细则。对于拟上市的科创类企业不能埋头只做技术和市场,也需要深刻理解资本市场融资的制度和审核标准。”屈放进一步分析。

研发能力较弱的企业将面临挑战

在田利辉看来,《指引》对上市指标的调整可能会使得一部分研发能力较弱的企业面临挑战,但同时也为真正具备创新实力的科创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市场认可和发展机遇。此外,也将提升科创板企业的整体质量,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投资标的。

门槛提升后,那些备战科创板但不满足最新指标要求的企业可以做哪些调整?

张新原认为,可以加强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争取获得更多的发明专利;优化主营业务,使其更符合科创板的定位,例如增加高科技含量、减少低附加值环节等;寻求与科创板上市条件相关的投资或合作,以获得资金、技术和资源支持,加速发展;等待时机,待公司发展成熟后再尝试上市,或者寻求其他符合条件的证券市场上市。

田利辉建议,可以考虑增加研发资源,提升产业化技术创新能力,以满足更高的研发投入要求;需要优化专利布局,重点培育和申请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提高专利质量;需要探索和实施新的商业模式,加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在屈放看来,对于不满足条件的科创类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出调整。首先,加强产品研发与推广同时进行,根据市场需求和研发属性推广产品。其次,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达到上市标准,如收购已经具备市场化专利数量的公司,并完善产业链,增强创新竞争力。再者,可转板其他市场,如北交所等。

谈及下一步工作,证监会发文表示,将指导上交所抓好规则落地执行,坚守科创板板块定位,主要服务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好发挥科创板功能作用。

(编辑:夏欣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

本文标签: 上市  专利  证监会  科创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