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购买几千万无法赎回!50亿私募“跑路”,幕后操盘手浮出水面!
2024-05-11
更新时间:2024-05-11 23:57:23作者:橙橘网
作者 | 张文曦
编辑| 苏炜
题图 | 《请回答1988》
自律vlog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型电子鸡汤。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观看他人的自律生活。“高能量女生一天能做多少事”“5点钟早起的一天能做多少事”……动辄几千乃至上万的视频点赞量,已经证明了这种从起床开始就有序管理学习、健身、饮食的生活,对人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刻在东亚人基因里的自律上进,在自媒体时代进化为了一种可供观赏的表演行为。
但是,除了赞赏之外,一种颓废的自责声音也在评论区蔓延,许多人从视频中除了看出激励,也看出了焦虑,以至于质问自己:同样是生活,为什么我会和他们差别这么大?我做不到这些,就是个懒惰的废物吗?
当高效、自律、清醒,变成有别于美食、科技、旅游之外的另一条内容赛道,关于自律博主的讨论,也开始从不同层面铺开。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这样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而我们,又为什么痴迷于观看这种生活?
视频网站上,搜索“自律vlog”,能找到许多风格相似的内容。(图/哔哩哔哩截图)
你以为的自律,其实都是生意
凭借对自我的高效管理,自律博主收获了不少粉丝的拥簇。
在社交媒体上的自律博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集中在学习、健身等特定领域,比较少对一天中其他时间的活动进行呈现,这类博主产出的视频有时会附带一些干货,节奏也较为紧凑,被一些网友称为自己的“精神氮泵”。而另外一类博主,则是对自己的生活片段进行提取、概括。在他们的视频中,出现在镜头内的事物往往更为精致,节奏也更为舒缓。
后者从标题到内容,都有着强烈的共性。成为更好的自己、重启人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等字眼是自律vlog标题的高频词汇,有时还会附上“90后男生”“28岁女生”“Day10”等具象标签。
成功的自律vlog都是相似的。(图/小红书截图)
打开他们的vlog,你却能看到许多自律、高度相似以至于雷同的生活。
这类vlog通常按照时间线呈现,从早起开始,自律博主往往不会超过六点半起床,vlog的开头一定是头发蓬松地按掉闹钟,在床上伸懒腰,起来拉开窗帘的镜头。起床后一定会喝喝咖啡,随后便是空腹有氧或拉伸。简单运动后的早餐不会出现馒头、咸菜和油条这类中式食物,取而代之的是摆盘精致的酸奶燕麦碗或贝果。在学习和阅读的场景,则要配上ins风的桌面搭配。
燕麦、蓝莓、坚果、全麦面包等白人饭经常出现在自律vlog中。(图/unsplash)
在这类视频的评论区,充满着“效率好高”“我以后也一定要过这样的生活”等赞扬。然而,在自律vlog不断被称道、教我做人的过程中,人们却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这一切很可能只是一场表演。
有网友曾尝试像视频主人公一样,拍摄一条标准意义上的自律vlog,结果她发现,为了拍好一个起床画面,需要从床上反复起床多次。不同角度和时间的生活,都是博主不断调整镜头视角、多次剪辑后的呈现。而那些从早上醒来到下地,时常会更换多个视角的视频,更意味着拍摄者需要进行多次不同机位的拍摄。
仅是回家后的一个进门镜头,就需要先在玄关处架上拍摄器材、开始录影,然后从门外装作刚回家的样子,开门、换鞋、点击停止录影,一气呵成谈何容易。而被人奉为自律的五点半早起,也可以通过调整手机闹钟时间来伪造。
小红书博主“小迪在这里”在视频里模拟一些自律vlog的拍摄手法。(图/哔哩哔哩截图)
并且,当自律开始和精致挂钩,观众所看到的一切都有可能附带着隐形的价码。
咖啡机、护肤品、瑜伽服、香氛等产品时常在自律vlog里出现,让这类视频容易受到品牌方的青睐。郑芯曾在一家互联网广告公司从事媒介投放工作,有过和自律博主合作的经历。
她表示,作为品牌方,在挑选博主的时候,除了要对数据这类硬性指标进行考量外,还要看博主的内容里是否有商业植入的可能性。“比如说在博主的vlog里,ta会每天早上起床喝咖啡,有了这样的一个routine设置的话,我们就可以有和咖啡品牌合作的可能性,这类vlog就有了可商业化的空间。”
根据一份内部媒介投放合作的报价单来看,一名粉丝数3.2万的美妆和vlog博主,视频单篇不报备的价格为4000元。(报备指的是当内容与品牌合作时,会在平台处最后明确标明内容和品牌合作,不报备则不标明内容中含有品牌合作。)而另一位粉丝数为40万的博主,单篇不报备的视频报价则高达16300元。
目光所及的精致生活背后,或许都是品牌和博主们的生意经。
我们在看自律vlog的时候,
到底在看什么
当一个在地铁车厢里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的年轻人,点开他人精致的自律视频时,他到底在看什么?
“精英们的傲慢令人难堪。没有人喜欢被人瞧不起,优绩至上的信念却使这种情况雪上加霜。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你努力,你就能成功’。
这类箴言是双刃剑,在某种程度上鼓舞人心,另一方面却令人反感。优绩至上的观念祝贺成功者,却诋毁失败者,即使在失败者自己的眼中也是如此。”
美国社会学家迈克尔·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如此描述优绩主义的观念。在他看来,优绩主义伤害了社会的公平,也让美国社会变得越发撕裂。
(图/纪录片《学习的背叛》)
而在传统观念中,努力必然伴随着日复一日的自律。优绩主义所造就的,还有现代社会对于自律的高度神化。
在优绩主义思想占主导的环境下,gap一年可能会被认为是无所事事、对人生没有规划,学习软件和健身应用的连续打卡机制告诉你“自律换自由”,铺天盖地的声音将“不成功”与“不努力”“不自律”挂上了钩。
(图/《女子警察的逆袭》)
因此,观看自律vlog并非是一种对抗,而是一种向往。正因无法在现实中百分之百地实现对生活和自身的掌控,便只能借由他人来实现,寄希望于他人的自律生活成为自己的引擎,驱使自己不断地向视频中的人生靠近。
这类视频在国内的兴起或多或少受到了韩女自律vlog的影响。在许多韩女的学习vlog里,并无太多精致和惬意,只剩下全力以赴的拼劲。学到凌晨2:30,早上6:00起床,连续学习10小时以上在韩女的vlog里随处可见。然而,在这种自律到“自虐”的行为后面,却是靠咖啡因续命、被消耗的身体,高度内卷的工作环境,以及居高不下的心理疾病发病率。
“听说新林洞有大约两万名考生。所有走过这里的人都屏住呼吸生活。两万人的沉默,两万人的脚后跟,两万人的失眠,我描绘不出这样的画面。这一切在某个空间里同时发生,几十年间不断重复。”韩国作家金爱烂在小说《祈祷》中如此写道。她常常在故事里描绘韩国年轻人被考试、买房占据的一生。
(图/纪录片《学习的背叛》)
类似的情景,自律vlog的受众应当不会感到太陌生。
从小学开始,老师和家长会不断强调“关键的分水岭”“弯道超车”“奋力一搏”。每一刻都十分重要,容不得半点松懈和浪费,仿佛只有每一刻都自律,才能跑到假想的竞争者前面。
这样的观念给人们上了一个永不停转的发条:没长大时,督促自己前进的是“鸡娃”的父母;长大后,自己便摇身一变取代了父母的角色。
(图/《年少日记》)
而人们在蓬头垢面地一遍遍背诵“abandon”的时候,却发现社交媒体的另一头,有人能过着既自律又松弛、从容且精致的生活。
或是目标,或是妒忌,总而言之,自律vlog都开启了一扇窥探可能性的窗口,人们张望着希望能够达到的生活。
只是在价值观和流量的塑造下,人们对于自律和生活的想象都变得极其单一和狭隘。自律,成了一门流水线生产的生意,博主收获了流量,而作为旁观者的观众对比自己一地鸡毛的生活,只得到了溢出的焦虑和自我怀疑,却几乎快要忘了,略带迷茫地尝试,张弛交替的心境,才是生活的正常状态。
现在,不少人开始意识到精致自律vlog对自己的误导,助长了自己的焦虑感,认识到这类视频过于刻意和虚假。甚至有网友表示,在看了太多自律博主以后,也想看看不自律的博主,“有时候太自律的内容让我这种废物很焦虑”,反而很渴望看到一些放纵、随性的快乐。
网友Monodori在“为什么我不再爱看任何vlog”的帖子里写道,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适用于你,而用5—10分钟展现出来的内容会给你一种别人轻而易举活成那样的错觉”。而在最后一个小标题,她写的是:“把生活动力建立在活成别人的样子之上是危险的”。
校对:遇见
运营:小野
排版: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