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C大模型,将是字节跳动新“王牌”?
2024-05-22
更新时间:2024-05-22 04:22:22作者:橙橘网
昨天见到朋友时,她忧心忡忡。
一聊才知道,原来她家儿子最近很不对劲,接二连三把家里的东西往学校里带。
在她不断追问下,孩子才说出真相:
为了交到朋友,他把家里的玩具、最爱吃的零食,都带给班里的同学了。
连平日里不舍得拿出来的汽车模型都送出去了!她很诧异,问儿子:“那他们送你什么了?”
孩子低着头,很久才说了一句:“他们不喜欢我……只有我送礼物才愿意搭理我。”
看着孩子委屈的模样,朋友既心疼又不解:“我们平时对孩子有求必应啊,他怎么会出现这种讨好型倾向呢?”
其实,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平时的言语和行为,也会成为孩子讨好型人格的推手。
想养出内心富足不讨好别人的孩子,为人父母一定要多说这5句话。
我高中的时候认识一个同学,她善良亲切,对朋友有求必应,大家都称她为“老好人”。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讨好型人格。
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对方,只能选择取悦别人、委屈自己。
这种现象,成年人有,小孩子更多。
绘本《让孩子学会说“不”》中,小男孩凯尔的叔叔来家里做客时,叔叔总会挠他痒痒逗他玩。
大家都觉得这是爱的表达,所以即使凯尔很不喜欢,他也从来不敢拒绝。
有一天,他鼓起勇气跟妈妈透露想法:他不喜欢叔叔挠他痒痒,并且备受困扰。
他本以为妈妈会责怪他矫情任性,结果妈妈很严肃地告诉他:“你应该告诉叔叔你不喜欢这样呀!
身体是你自己的,如果你不允许,别人没有权利碰你。”
得到肯定回答的凯尔,终于鼓起勇气拒绝了叔叔,两个人愉快地决定不再玩挠痒痒了。
你看,其实“拒绝”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只是很多孩子容易被未知的恐惧吓退。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时刻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在他勇气不足时推他一把:
“孩子,如果你不喜欢,可以直接拒绝,没关系的。”
这种肯定的感觉就会让孩子战胜畏惧,勇敢表达出自己的意见,长大了也能更加独立坚强。更能学会真正的坚强。
孩子在受到夸赞时,内驱力会拉到最满值。
我的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曾跟我说过她的经历。
数学老师向她反馈,孩子的逻辑能力很差,数学拉分太严重,小升初估计没啥好学校可指望了。
朋友回到家,并没有生气,更没有告诉孩子老师的反馈,而是鼓励孩子:
老师说你上课很认真听讲哦,再继续努力下去的话,成绩一定能慢慢提起来的。
后来一次考试中,孩子又考砸了,回到房间哭得很伤心。
朋友安慰她,鼓励她:
“你看哦,这道题上次做错了,可是你这次答得很好啊!进步了哦。”
“字也写得更整洁认真。”
在朋友的鼓励和信任下,孩子重振旗鼓,更加用心地对待学习,终于从垫底考到了年纪前十,成功考上重点中学。
正面的认可,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更容易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孩子考试考砸了、遇到挫折时,他们内心已经经受一层打击,有些脆弱了。
这个时候,家长的鼓励可以为孩子内心注入巨大的能量,让他激发信心重新振作起来。
经常说“这件事你做得真棒”,就是告诉孩子:我看到你的努力了,我很为你骄傲。
孩子的闪光点被看见,相信“我能行”,才能坚定不移地为目标而努力。
安全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底气。
如发展心理学家苏珊·恩格尔所说: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很少会通过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探险来收集信息。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被灌输“犯错会被批评”的思想,会对很多事产生畏惧心理。
特别是新鲜事物,他们往往很难下定决心去尝试,长期以往会变得唯唯诺诺,内心自卑。
我还记得,大娃之前一直很抗拒学习骑自行车,原因是他担心摔倒了、弄脏了衣服被我骂。
那一刻,我真的很心疼,告诉他:“摔倒了也没关系,比起衣服脏了,妈妈更心疼你受伤。
不过别怕,妈妈会在后面保护你的,你想学我们就去学。”
大娃像是得到了安全保障一样,立马就拉着我的手说要下楼骑车。
“犯错也没关系”,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安全感,可以让他感知到被支持、被理解。
就像你在犹豫不决、担心不安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你:“错了就错了,你大胆去做”,想必你也会多了一分坚定和勇气吧!
所以啊,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告诉他:“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他不敢尝试的时候,推他一把:“不开始怎么知道结果呢,错了没关系呀”
诸如此类的话,是一种托底的力量,让孩子更加安心地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勇往直前、迎难而上。
热播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中,林依晨饰演的简庆芬让我感受颇深。
在12年的婚姻生活里,她接受了丈夫最爱的女人不是她;
丈夫买的生日蛋糕是前女友最喜欢的,她心里知道但也默默忍了12年;
哪怕内心不喜欢婆婆,她也会努力迎合婆婆的要求,甚至辞职照顾她……
归根结底在于,简庆芬太在乎别人的想法了,一辈子都在执着于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肯定,从来没想过自己。
看似亲和大度,但背后其实藏着的,是渗到骨子里的自卑和内耗。
可怕的是,一旦长大成人,这种自卑感就很难被消除。
如果幼时能被发现和正向引导,孩子能慢慢学会表达,找回对自己心态的掌控感。
所以啊,当你发现孩子过于顺从,更重视他人的感受,请先坚定告诉他: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你怎么想更重要。
然后,引导孩子去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需要,帮助他不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肯定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孩子在童年期,都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多对孩子说“不管发生什么,我都爱你!”
中国人习惯了含蓄,很少用言语表达自己的爱和关心,反倒是刀子嘴豆腐心。
但孩子认知还在基础阶段,他们很难去揣摩家长表达的深层含义,只能通过最简单的话语来判定爸爸妈妈是否爱我。
当我们严厉要求孩子的时候,孩子会自动代入:
只有我优秀,爸爸妈妈才会爱我;如果我做不好,他们就不爱我了。
缺爱的孩子会博取别人的关注,一味地迎合别人的想法,试图达到别人的最理想化。
一旦发现自己不够优秀,就会陷入自责和羞愧中,甚至会产生“我这么差劲,难怪没有人喜欢我”的想法。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表示:
那些认为自己被母亲喜欢或偏爱的人,在生活中会展示对自己的信心、无法撼动的乐观,常常显得英勇,而且总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所以,请不要吝啬你爱的表达。
在平日里,不妨和孩子多说几句:“爸爸妈妈爱你!”“无论怎么样,你都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小宝贝!”
在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知道父母会无条件支持珍惜他,往往会更自信更爱自己,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
有句话我很喜欢:
为人父母,其实是一场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孩子从小认知不足,总会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们应该多跟孩子交流,让他从言语上就感受到关注和爱,引导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
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为孩子赋能,发展成一个阳光积极向上的孩子,这才是养育的真正意义。
点个“在看”,愿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内心强大有力量。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解读:陆游《示儿》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韩星,公众号:韩星(id:HanXingFM)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