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C大模型,将是字节跳动新“王牌”?
2024-05-22
更新时间:2024-05-22 06:22:32作者:橙橘网
日前,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现代教育报社联合北京市密云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组织的“现教沙龙”在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举行。活动邀请密云区多名中小学校长分享全区实施的以“八个提升行动”迈进“课程改革年”的经验做法。密云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张文亮、密云区教委副主任吴明奎、现代教育报社副总编辑郝彬等出席沙龙活动。
“八个提升行动”引领密云教育
高质量发展
张文亮(密云区委教育工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承上启下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年,全力奋战的“高质量发展年”。密云区教育两委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市、区部署要求,瞄准教育强国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础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等关键核心问题,全面对标教育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对标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冷静思考如何聚焦国家、首都和密云战略需要,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以“四大体系”(强化政治引领体系、完善五育融合体系、深化质量提升体系、优化支持服务体系)和“八个行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阅读与表达力提升、新时代好少年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数字赋能教育教学提升)建设为抓手,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系统性跃升。
同时,密云区教育两委构建“大党建”思维,擦亮学校党员和骨干教师“先锋名片”,带动年级组、学科组、教研组、备课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党建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效路径,统筹推进党建、德育、课程与教学、教研支撑、数字化赋能等重点领域改革,让学生从会做题转向会做事,让教师从会教课转向能育人,让课堂从满堂灌转向做中学。此外,密云区教育两委坚持问题导向,善于调查研究,善于发现问题、认领问题、解决问题、回访问题,切实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的履职清单、成效清单。
在此基础上,密云区教育两委抓住当代学生需求的“根儿”,备出课堂育人的“魂儿”,讲出教师引领学生兴趣的“神儿”,制定符合学校历史传统、现实需求、师生切身利益的战略目标,为学校长远发展赋能蓄力,优化学校课程体系,推动教育教学变革作出实效、作出特色,真正实现基于学生、体现学生、服务学生的教学模式。
“八个提升行动”
助力课程改革落地
吴明奎(密云区教委副主任)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北京市教委2023年课改总结会上关于“课程建设年”的要求,以及密云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在首届“云教论坛”暨中小学教育教学展示月活动总结会中提出的推进密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区教委制定了《密云区中小学课程建设改革提升行动方案》《密云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行动方案》等八个提升行动方案。
密云区各中小学把这“八个提升行动”方案作为创新推动教育教学变革、深入落实“双减”“双新”精神、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的重要举措,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细化落实措施,加强工作指导。同时,各中小学也以“八个提升行动”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教育强国基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新质生产关系,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扎实推进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外,区教委在全区范围内建设“八个提升行动”实验校,各校依据实际至少选择一个提升行动进行申报。对于实验校,密云区教委将搭建展示平台,收集各校关于“八个提升行动”的研究成果,形成成果集,在下一届“云教论坛”上开展交流展示活动,整体推进区域育人水平不断提高。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依托“六大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孙凤有(密云区第六中学校长)
密云区第六中学以“科技系列课程”“初高衔接课程”为突破口,依托科研院所丰富的科技资源和集团化办学优势,将学校科技教育需求与国家高端科技资源转化相结合,围绕学生的六大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引导学生在进行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二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涉及生物、化学、农业等多个学科领域。学生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理解,以便更好地完成项目。
三是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在推进科研项目的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科学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以此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为未来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四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科研项目需要学生团队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实现共同的目标。
五是培养学生开放与交流的精神。学生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学习他人研究精神和研究品质,学会理解、尊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
六是培学生养对科学的热忱和好奇心。热忱和好奇心是推动科研工作的重要动力,学校鼓励学生对科学保持持续的热情与好奇心,助推他们在探索未知的旅程中不断前进。
为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回教育干教育。结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依据密云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部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密云区第六中学以“科技系列课程”“初高衔接课程”为突破口,依托研究院所丰富的科技资源和集团化办学优势,将学校科技教育需求与国家高端科技资源转化相结合,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打造特色科学领域课程,通过动手实践、成果汇报和答辩等形式,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运用于科研实践之中,以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灵感、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二、培养目标
1.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3.提升实验操作技能
4.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培养开放与交流的精神
6.培养对科学的热忱和好奇心
三、培养方式
1.Team Learning——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是指一个单位的集体性学习,它是学习型组织进行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便于单位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科创营课程采用初高衔接、不同学段衔接等分组形式进行科学实验探究,小组内成员明确分工,且每位成员有各自明确的任务,在团队中,学生需要学会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以达到共同的目标,促进学生同伴间的引领、辐射、带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出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
2.Output-Based Learning——输出式学习
输出式学习强调:学习是一个通过输出、重组、炼制意义,最终实现公共知识私有化的过程。输出的本质是重组,重组的本质是提炼意义,因此,科创营课程采用体验输出、文字输出、语言输出、展示输出等方式,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3.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在真实的情境、问题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创新、团队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全程参与“头脑风暴—梳理疑问—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最终结论”的全过程。再者,项目学习涉及到多个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完成项目。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培训课程
1.基础课程:学校通过对课程的深化和整合,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活动,在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上改善和丰富课程,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
2.初高衔课程:借助于北京四中、密云二中、首师附密云中学的教师资源,开发初稿衔接课程,拓展训练学科思维,探索尝试贯通式培养。
3.科创营课程:学校聘请中科院专家、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题或项目式的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融入更加前沿和多样化的活动,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组建各类学习共同体或项目团队,建立合作和交流机制,拓展科学视野,培养合作精神,提升创新素养。
4.校外拓展课程:借助市区资源,提供课程学习机会。学校带领学生走进科技馆、博物馆、企业、科研院所、大学等地,了解科技前沿与进展、参观智能化技术、参与大学的科技活动、参加北京四中的学习等活动,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总的来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过程。学校希望通过这样培训,能够培养出既有扎实学术基础,又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对科学充满热情的优秀青年人才。老师们相信,这些人才将在未来的科研领域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科技强国的建设作重要的贡献。
实施“三大举措”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蔡瑞山(密云区第一小学校长)
密云区第一小学努力让学生在六年的校园生活中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一是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变革,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学校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动学生思维进阶,建立了高校研究生进校开展课后服务辅导机制,通过课程教学、开展活动、人际沟通等形式拓展学生知识、见识和思维视野,为提升高阶思维打好基础。
二是着眼于创新课程建设,做好优势智能和特长培育。学校构建通识类课程(国家课程为主)体系,重点抓思维进阶;构建选修类课程体系,重点突显学生真实的优势智能和特长;构建体验类课程体系,重点丰富学生知识视野和思维视野。学校制定《密云一小拔尖创新学生培养评价办法》,建立拔尖创新学生成长档案,通过档案分析进行客观、全面评价,从而进行追踪指导。
三是关注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学校关注思维谦逊、思维勇气、思维的换位思考、思维坚毅、思维正直、对推理的信心、思维自主七大思维习惯对创新人格的影响,坚持“宽柔养育”教育理念,积极搭建平台,广泛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学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密云教委适时跟进,出台了《密云区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方案》,为各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密云区第一小学立足思维课堂,抓好高阶思维和创新人格培养;着眼于创新课程建设,做好优势智能和特长培育,面向全体,让他们在筑牢基础中求得创新和发展。
一、立足思维课堂,抓好高阶思维培养
(一) 推进课堂教学变革,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密云一小近些年来持续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需要,构建了互动互赏互促的课堂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在语言交流、成果展示、实践探索的互动中提升思维水平,关注学生在借鉴生成的基础上、学会站在他人肩膀上发展思维。
各个阶段都把自主学习能力、高阶思维品质、广博思维视野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根基。确立了五级思维进阶体系,由低到高分别是重复性思维、理解性思维、变式性思维、关联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重复性思维主要通过识记、重复等达到记忆,理解思维通过模仿、类比等达到学懂,变式思维通过借鉴、生成达到学会,关联性思维通过关联联系、归纳概括、分析评价等达到融会贯通,创造性思维则通过形成观点、规划设计达到问题解决。
课堂教学中就是以发展思维为目标,一层一层培养学生思维自主、提升学生思维等级、拓展思维视野。
(二)拓展学生视野,不断延展学生思维广度
学生视野包括知识视野、见识视野、思维视野,这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密云一小建立了高校研究生进校开展课程教学机制,每周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密云地方税务局,每周共派出18个博士、硕士研究生进校讲学。通过课程教学、开展活动、人际沟通等形式拓展学生三方面视野,为提升高阶思维打好基础。
二、着眼于创新课程建设,做好优势智能和特长培育
(一) 依托六大课程建设,打通创新发展路径
区教委明确构建三层六类课程体系,推进拔尖创新学生培养,密云一小重点在四类课程上整体规划和设计。
构建通识类课程(国家课程为主)体系重点抓思维进阶。思维进阶就是按着重复性思维、理解性思维、变式性思维、关联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由低到高不断提升思维质量。各个学科课程均落实这一思想,持续开展研究。
构建选修类课程体系重点突显学生的真实的优势智能和特长。一小的选修类课程包括科技、艺术、体育、学科拓展等几十个,重点有管乐、金帆书院、合唱、网球、木艺、国学、数学思维等。无论哪个选修项目,都要对学生做好客观评价。既考虑学生技术技能的熟练程度,更要考查学生在从事选修项目活动中,为达到最优而表现出的独特的思维和独特的实践做法。
构建体验类课程体系,重点丰富学生知识视野、见识视野和思维视野。主要活动包括社会大课堂活动、学生外出参观活动、外出劳动实践活动、外出参加的赛事活动等。
同时,计划构建研究类课程体系,重点以学校生态课程(了解密云生态、研究密云生态、建设密云生态、保护密云生态)、“社会性科学议题”、名著和诗词赏析、三年级数学智慧的研究为抓手,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素养,目前初步完成规划和设计。
(二) 找准优势智能和特长,开展创造性训练
创新,不等于熟练的技术或技能,其核心是“创造”。钢琴弹得再动听,可能只是技能熟练,是复制、模仿他人,未必具有优势智能;如果曲调是自己原创,即使声音有些刺耳,但是有了创新的元素,有可能这就是潜质。因而找准优势智能或特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密云区第一小学为此多次召开专项教研组会,坚持以学生为“根”,挖掘那些思维高度自主,在数学、科技、人文、艺术、体育、生态六个领域,有突出异常行为表现、有别于常人思维,具有独特思考力的学生,从而予以更多的关注和引导,目前基本完成了推荐、论证工作。基于《密云区教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精神,学校正计划起草《密云一小拔尖创新学生培养评价办法》,建立拔尖创新学生成长档案,记录成长足迹,以学期为单位通过档案分析进行客观、全面评价,从而进行追踪指导。
三、关注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学生后天储备的知识、形成的品格、养成的习惯、思维的方式、拓展的视野以及学校供给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思想、教育活动等等,都是决定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因素。
(一)关注思维习惯对创新人格的影响
学校提出了7大思维习惯,即思维谦逊、思维勇气、思维的换位思考、思维坚毅、思维正直、对推理的信心、思维自主,这些构成了思维的公正性。公正思维习惯的培养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思维谦逊主要抓尊重、倾听;思维勇气主要抓自信心;思维坚毅主要抓持续的思考动力;思维自主主要从“变式性”思维抓起,防止出现思维依赖;思维正直主要从思维的批判性(审视和质疑)抓起,强调发言有依据,不主观;思维的换位思考主要抓思维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态度、价值、品格等;对推理的信心主要是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学校抓课堂7大思维习惯,目的是抓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探求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二)关注自主学习氛围对创新人格的影响
学校提出“宽柔养育”的育人观念,要求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成长空间,保证学生能够自由、浪漫生活,消除心理压力。努力建设居敬穷理、慧敏好学的校风,让学校充满创新、核心的气息。
同时搭建平台,广泛开展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如每年都要依托“四节”开展创新性嘉年华教育活动,以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情感。如“六一”期间,曾开展基于技术与工程相统一的“修建水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统筹设计,包括材料的选择、工程的预算、修建的程序、水盆的设计等等;再如“三国人物我来评”教育活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咨询他人、自主设计思维导图等,极大激发了好奇心,学会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总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巨大工程,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实践,密云一小将以《密云区教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深化研究和推进工作。
课堂教学改革
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能动学习课堂新生态
兰春艳(密云区第二中学校长)
密云区第二中学基于发展现状,开展课堂变革改进计划,形成以生为本、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生态。
一是理清课堂生态基本概念。学校的能动学习课堂生态是指学习生态,它包括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以此构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新课堂生态。
二是确定课堂生态实施路径。学校将行动理论模型与“问题驱动,课题引领”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成立研究核心团队,借力专家资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实施探索→问题解决→反思改进螺旋式提升。
三是课题推进行动改进。学校通过课堂观察,深入研究,最终确定“三阶段”,实现能动学习课堂生态。
第一阶段启动“课堂教学大面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活动发生”区级课题研究,引导课堂教学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形成了目标、结构、情境、问题、活动、价值课堂教学操作技术。第二阶段通过课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研究”,形成从知识、方法、活动、评价、素材五个维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第三阶段学校借助市级课题,解决由“教”向“学”的转变,最终确定能动学习课堂的“五维度四环节”。“五维度”为学习者维度、教授者维度、知识维度、数字素养维度及评价维度。“四环节”为基于“学习即自我发问”,确定第一环节“自主阅读与发现”;基于“学习即与他人对话”,确定第二环节“合作探究与研讨”;基于“学习源自个体炼制”,确定第三环节“自省学习与建构”;基于“学习即知识的调用”,确定第四环节“能动实践与创新”。
随着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学校真的让学生活动起来、教师研究起来、课堂生动起来,师生能动起来。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精神。学校紧紧围绕《密云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提升行动方案》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变革,构建规范有序、优质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形成以生为本、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生态。
因此基于学校发展需要,制定了“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生态引擎学校高质量发展”改进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改进行动。
一、理清课堂生态基本概念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为此,学校在课堂生态整体设计、教学质量提升、教育理念变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索研究。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课堂生态是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者之间进行交流与联系的重要结构。教师应该构建一种积极、和谐、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通过相互作用、共同探索、合作学习,形成一种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而“能动学习”是课堂生态一个有效载体,我们所谈的能动学习课堂生态是指学习生态,它包括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如学习的环境、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方式和过程等,课改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新课堂生态。
二、构建能动学习课堂生态
(一)实施背景
1.立足“政策导向”的教育改革形式发展需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从不同层面强调了“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的课改要求。
2.基于“发展现状”的学校高质量发展需求
我校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问题,一是学生层次多,迫切需要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二是“四新”背景下,迫切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必须主动改变;三是存在“知识本位”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存在障碍;四是存在“课时本位”的教学,单元目标无法实现,学习难度增大;五是存在“教师本位”的课堂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二)整体规划
通过大量的听评课、调研等活动,依据课堂现状研究,学校逐步形成了问题-课题-研究-实践-改进的行动模型。学校课堂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2019基础夯实阶段。2016年启动了《课堂教学大面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活动发生》区级课题研究,主要解决课堂教学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形成了六条课堂教学操作技术。
(1)目标,把认识学科对象的基本规律作为核心目标之一
(2)结构,设计合理的讲述结构,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
(3)情境,用现象与事实说话
(4)问题,用问题牵引
(5)活动,用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6)价值,有方法论与价值观的提升
第二阶段2019年-2021年理念更新阶段。借助2019年“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研究”市级课题研究,在“生本思想”和“教师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创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发展和学科能力的提升的教学设计模式,提出了六条大单元教学备课模型:
(1)梳理单元知识内容
(2)明确单元核心知识(必备知识)
(3)提炼单元知识结构体系
(4)建构认识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凝练学科观念、学科思想与方法(关键能力)
(6)确立核心素养导向性课程目标
第三阶段2022至今: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生态引擎学校高质量发展。在“四新”落实以及“提质增效”的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开启了《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能动学习课堂探索与实践》市级课题。此阶段重点是由“教”向“学”的研究转变,基于学习者角度“学习就是自我发问”,确定“自主阅读与发现”为能动学习课堂第一环节;基于知识形成过程“学习就是与他人对质”,确定“合作探究与研讨”为第二环节;基于学习源自个体炼制知识体系的过程以及元认知理论,确定“自省学习与建构”为第三环节;基于基于学习即与环境对质、学习是知识的调用,,确定“能动实践与创新”为第四环节,核心主要解决“教师怎么教”和“教会学生怎么学”。
(三)实践探索
在整体规划和校园行基础上,我们重点做了五项内容的探索与实践。
1.确立“能动学习课堂”基本思路。
践行学校的“分析、规划、行动、反思”的行动理论模型与“问题驱动,主题深化,课题引领”的问题研究方法相结合,解决学校发展问题。
2.明确“能动学习课堂”实施路径。
成立研究核心团队,借力专家资源,通过专家指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实施探索→问题解决→反思改进→聚焦新问题→探索提升→问题解决……螺旋式提升,不断完善“能动学习课堂”模型,提炼出“能动学习课堂”生态的具体实践智慧。
3.优化“能动学习课堂”基本模型。
在自主阅读与发现、合作探究与研讨、自省学习与建构和能动实践与创新四环节基础上,通过各学科“能动学习课堂”子课题和教师“能动学习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形成了五维度“能动学习课堂”完善模型,第一知识维度:解构旧知识——建构新知识——内化成模型。第二学习方式维“自主阅读与发现,合作探究与研讨,自省学习与建构,能动实践与创新”;第三教学方式维度:“基于支架式教学指导学生阅读,发现与提出问题,基于科学探究过程,创设真实性情境、驱动性问题、结构性活动,基于元认知策略,指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结果及价值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合抽象,基于学科能力框架构建熟悉或陌生的复杂的新任务让学生实践与创新”第四数字素养维度:“课前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多重情感感知储能,课中运用技术促进与学生与他人对峙形成观点获能,应用技术促进学生实践体验用能阶段,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认知,实现思维与能力提升达能阶段,课后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我再认知,形成潜能发展区潜能阶段。”第三调动内驱力:课前的调动、课中的主动、课后的行动。第五评价维度:全程评价、全面评价包括自评、他评和互评。
4.建立“能动学习课堂”保障机制。
(1)文化引领,使命自觉。坚持止于至善为办学理念,以“创建‘优质+特色’学校、建设‘专业+卓越’师资、培育‘厚德+卓越’学生”为发展目标;坚持遵循常理、落实常规、抓好常态、积累常型、问题改进、持续跟进为基本工作思路。实现使命自觉,自觉觉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顺势而为。
(2)内部研究,共同提升。一是组建核心团队,落实主体责任。二是构建管理机制,分层推进实施。三是建立“例中学”大教研模式。四是精准任务分解,实现目标可测。
(3)外力推动,明确方向。依托高端备课项目、联研项目、海密合作项目赋能教师。借助专家力量,做好方向引领,深化教育理念,实践答疑解惑,不断提升师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
5.创建“能动学习课堂”评价体系。
一是基于学生发展,确立了发展导向的学生评价体系,即以评价功能全程化、评价内容素养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为依托,实现学生的潜能激发;二是基于教学过程,完善了教学评一体化综合评价体系;三是基于学科理解,细化了学科素养目标评价体系;四是基于学生表现,优化了课堂教学学生评价标准;借助评价的指向性作用,切实做到课改有效落地。
三、学校提质行动的成效思考
1.教学质量提升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教学质量水平高低决定了学校高质量发展动力提升潜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人民满意”,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子女升入优质高等教育的期待和需求,入选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
2.教育理念变革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先导
教育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学校高质量发展方式和成效,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教育改革方向和思想,时刻对标“四新”内容与要求,确保教学实践始终坚持能动学习课堂生态方向。在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特色课程评选中,学校有四门课程被评定为北京市特色课程,有6位特级教师、9位正高级教师,还有29项市级课题。
3.科学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课堂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能动学习课堂生态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的实现。探索的过程中通过严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全面的多维度评价师生主体的发展,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高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目前已有61名教师成为市、区级学科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男子篮球队取得了30次北京市冠军,同时还拥有14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奖项。学校荣获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北京市校本研修先进单位、北京市普通高中课改项目实验校、北京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鉴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学校2022年获得北京市集体记功单位奖励、2023年获得北京市集体记大功单位奖励。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是一条漫长探索之路,未来教师的研究将聚焦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明确目标,抓住机遇,求真务实,行稳致远。
课程建设
构建“全学习”课程体系
张玉淑(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
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构建并实施“全学习”课程体系,以“人、空间、时间”三维度为基石,通过全息学习课程体系等五架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在国家课程校本实施方面,学校探索多元融合的实施策略,构建培育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群,立足“三全育人”的“大思政”课程群,以及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同时,学校通过“三优课堂”模式,优化目标体系、学程闭环和作业生态,探索“减负提质”的新范式。
在校本课程特色实施方面,学校挖掘密云地域资源,开发《诗书画印》等美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育素养。课后服务课程则分类实施,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地落实。
学校还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造“全学习”生态场域,优化课程实施策略与路径。通过综合素养评价、教师多元发展评价和课程多维进阶评价等方式,不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全学习”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不仅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未来,学校将通过高品质的课程建设,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一、课程建构
育英密云分校在“成就每一个人”办学理念引领下,基于对总校文化传统的继承、教育改革理念的践行以及学生成长的需要,构建了“全学习”课程体系。
(一)育人目标
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出发,学校以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为育人目标。
(二)课程建设历程
课程建设历经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2.第二阶段:突出全面与个性并重的“启航课程体系”
3.第三阶段:迈向“全学习”多元化课程体系
4.第四阶段:完善“全学习”多元化课程体系
(三)“全学习”课程体系
学校将育人目标通过三维度五架构的“全学习”课程加以落实。“人、空间、时间”三维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息学习课程体系、全维度课程架构、全梯度课程组织、全生态课程目标、全素养课程内容”五架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新时代育英学子。
二、课程实施
以“全学习”课程理念为统领,聚焦素养提升,探索“减负提质”的新课程范式。
(一)国家课程校本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探索以多元融合为特色的实施策略
策略一:构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群
以大单元统领教学,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某一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整合、情境化设计,引导学生建构统整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策略二:构建立足于“三全育人”的大思政课程群
学校在构建“大思政”格局背景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探索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配合、校园环境与文化育人相契合、家校社育人相结合”的大思政课程群实施路径。
策略三:构建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中的学科界限和壁垒,构建了聚焦“一个目标”、“两种形式”、“三个维度”和“四条路径”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
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框架,开发了清明、五四、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同时,从课程管理制度、校本研修共同体建设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进行组织管理升级。
2.构建以“三优课堂”为载体的实施路径
在探索教与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学校逐步确立并发展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学习“三优”课堂范式,即优化基于单元教学的目标体系,优化关注认知规律的学程闭环,优化减负提质的作业生态。
目标体系着眼学科核心素养,密切联系学情数据,立足单元视域,强调课时、单元和学科之间的结构性、递进性。
教师把课堂学习任务融入学习情境,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嵌入式评价分布于每个学习环节,形成学程闭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品质,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充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加强作业管理,把作业设计和作业管理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形成学校作业改革创新的新样态。
(二)校本课程特色实施,提升学生美育素养
秉持“传承文化艺术、陶冶审美情趣”的理念,充分挖掘密云地域的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学校开发了包含《题画诗》、《书法》、《中国画》、《篆刻》四个主题的《诗书画印》校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美育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服务课程分类实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为促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教师开发了课后服务课程,分三个时段分类实施。第一时段为全校学生同时进行的体育与健康类课程;第二时段为打破班级界限的个性化答疑辅导课程;第三时段为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以科学素养、体育、艺术、人文四大培养领域为主。
学校通过前期调研、校内外师资互补等举措,开设了五十多门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为学生提供菜单式服务。学生通过“学有优教”平台自主选课,鼓励学科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要求教师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依托情境化任务开展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研讨、汇报、演讲等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综合能力。
三、课程评价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课程评价包括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教师多元发展评价和课程多维进阶评价。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行为习惯、学会学习、创新素养、责任担当、国际素养五个维度;采用全程+全员、多元+开放、定性+定量、全面+差异的评价方法,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增值性评价,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画像,关注学生实际获得。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多元发展评价
学校通过监控与评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突出多元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三)促进课程迭代优化的多维进阶评价
基于“评价即学习”的理念,学校建构开放的课程发展性评价体系,包括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
四、课程效果
“全学习”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促进了学生、教师的发展,实现了学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1.高质量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学习”课程体系,全面落实了五育并举;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优化作业生态,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减轻了课业负担。
2.高质量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反复研读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提高了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以及课题研究、课程开发能力。
3.高质量课程建设推动学校优质发展
近年来,学生成绩稳步提升,学校满意度逐年上升,在课程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学校获评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单位,课程成果收录于《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选辑》一书。
三年来,学校多次承办区级各项课程展示活动,在全学科阅读、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在区域内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借地域资源 建优质课程
支来凤(密云区第六小学校长)
“老师,我知道密云水库有燕山明珠之称,196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20年8月,在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密云人民回信,嘱咐大家守护好水库这个无价之宝。”密云区第六小学四年级学生以“密云水库”为题,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调研、参观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密云水库进行全面了解,增强了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学校将密云地域资源融入课程建设之中,开发并实施了“大美密云”课程,将课程标准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将课内学习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
“大美密云”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关爱家乡的实践平台。通过课程实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明显提升。教师在全程参与课程构建与实施过程中,提升了专业素养,特别是多学科融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老师,我知道密云水库有燕山明珠之称,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196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20年8月,在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密云人民回信,嘱咐大家守护好水库这个无价之宝。”这是密云六小四年级的孩子们正在以“密云水库”为题,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他们通过网上搜索、实地调研、参观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密云水库进行全面了解,在交流分享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脸上洋溢着作为密云人的骄傲和自豪。
密云区第六小学以“养心教育”为办学思想,以“让每个孩子的心灵在阳光下自由绽放”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向善之心、求知之心、坚韧之心、创造之心和奋斗之心”的六小少年为育人目标,在学校顶层文化的引领下,整体构建了“三层五域”的养心课程体系,扎实落实《北京市实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的课程计划(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等方案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将密云地域资源融入学校课程之中,开发并实施了“大美密云”课程。
学校打通时空界限,将学科课堂10%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将课内学习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基于密云山水之美、古迹之美、劳作之美、民俗之美和科创之美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学习进阶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培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山水之美让学生亲身体验古北水镇、密云水库的壮丽,增强他们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养成为密云生态涵养区建设、为保护北京一盆净水贡献力量的行动自觉;古迹之美则开启历史的长河,学生在探寻司马台长城、京师锁钥古北口镇、密云渔阳古城中,感受家乡历史的厚重;民俗之美展示了密云集市、庙会、非遗多彩的文化传承,增强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信与骄傲;劳作之美则是劳动成果的具体体现,了解家乡美食与特产,亲身参与劳作体验,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科创之美引领学生感受科技改变生活,走进密云科技馆、国家天文台、密云气象站,探索科学的奥秘,在心中埋下科创兴国的种子。
“大美密云”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关爱家乡的独特视角和实践平台。通过课程实施,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认同感显著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技能明显提升。教师在全程参与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专业素养,特别是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学校课程成果凸显,近两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节优秀组织单位、北京市中小学生植物栽培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密云区课程建设先进单位、综合素质评价先进单位、第25届艺术节优秀组织单位、科普知识活动竞赛优秀组织单位、获密云区教育教学成果奖等三十多项奖励。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密云六小将继续以“大美密云”课程撬动教学方式变革,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原动力,通过课程实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阅读与表达提升
让山区孩子学在书香校园
王永伟(密云区不老屯镇中心小学校长)
密云区不老屯镇中心小学针对学校住宿生多、亲子阅读基础弱等实际问题,将书香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八个育人路径之一,提升阅读与表达的育人价值。
一是多措并举,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学校通过“校内挖潜﹢社会支持”相结合,丰富学生阅读书目,设计校园读书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校内做到触手可得书,还能做到假期在家人人有书读。
二是通过专业引领,提升阅读指导能力。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阅读与表达工程,邀请专家入校开展阅读指导,带领干部教师开展阅读专项学习,丰富阅读指导策略。
三是多方筑台,增强学生阅读与表达的兴趣与信心。学校推荐学生参加区级以上阅读展示活动,不断增强学生自信,搭建校级、班级展示舞台,让全体学生都能拥有阅读展示机会。
四是针对痛点展开研究,寻求解决真问题。学校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针对一些重点、难点、痛点问题专门进行研究,用科学严谨的措施确保教学向纵深推进。
自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连续10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最大的亮点就是教育部长怀进鹏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2023年12月,首届云教论坛上,吴明奎副主任提出规划发展路径的8个行动,其中阅读与表达是行动之一。
乡村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乡村儿童的阅读水平不仅关乎儿童自身的未来,还关乎全民阅读水平和美丽乡村建设,更关系到教育强国建设的大局。
学校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学校,住宿生占学生总数的85%,这些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在家中陪伴他们的又多是文化程度有限的“隔代老人”,亲子阅读和家庭阅读落实难度较大。因此,学校、老师就成为这些山里娃娃阅读的真正引路人。
一、润“责”书香,育人有径
2012年开始,学校成为全国第二批“责任教育”试点校。在深化责任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规划出8个“校园建设”作为育人路径,其中“书香校园”的建设是其中一个。我们把责任教育在学生层面细化为“七爱-七心”融入到书香校园的建设中,期待用浓郁的书香味道引领学生在阅读和表达过程中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 深耕细作,精准润“责”
阅读,有人说应该像玩耍一样自由,也有人说应该有组织的进行指导。在教师看来,学校要真的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负责,就要像农民一样深耕细作,并且通过四轮驱动,把阅读与表达这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做细、做实,保证阅读与表达工程向纵深推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多措并举,营造浓郁阅读氛围
学校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让学生触手可得书,还将师生共读、阅读分享融入学生的每一寸校园时光中。学生可以在晨读微课程、午间开放的阅览室静心阅读,还可以在晚饭前的报刊阅读中欣赏优秀美文,晚间活动不仅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同学们还有机会参与睡前读书分享。朗读亭更是同学们随时进行朗读挑战的好去处。
在“经典共读”课程中,各班开展整本书导读课、跟进课、展示课,学校还邀请名家上示范课,请专家助力教师阅读指导能力的提升,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养成终生读书的观念。阅读已经成为学校体育之外的又一张名片。
学校还积极与社会力量建立联系,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助力。区图书馆、区作协、国家天文台均为学校捐赠阅读刊物,目前学校已建成一个肖战爱心图书室,近期正在和南开大学接洽,筹建一个“南开书屋”。丰富的阅读资源,确保学生假期在家也能人人有书读。
(二)专业引领,提升阅读指导能力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力,学校专门培训了7名阅读指导教师,作为种子,引领全校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的提升。还培训了10名家庭教育指导师,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进行家庭亲子阅读的推广。
学校还聘请专家为老师上导读示范课,组织阅读指导的专题研究,帮助教师在阅读指导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在阅读方法上、阅读获得感方面有所作为。
(三)多方筑台,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学校从不同的渠道为学生搭建舞台,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
1.高端舞台,让学生悦读越自信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书香燕京,以及北京市红领巾阅读活动;还推荐学生参与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的《杜甫集》公益领诵活动,让山里娃的诵读作品通过互联网传向更远方。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把社会捐赠给我们的爱心也传递给西藏拉萨切娃乡的孩子们,让这些带着“爱意”的书籍真正漂起来。
2.校级舞台,让学生悦读越美
除了区级的阅读展示活动外,学校还丰富校级阅读展示与交流活动。餐前美文推荐、睡前故事分享、国旗下讲话、读书节系列展示等活动,为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展示阅读成就的契机,让学生在展示过程实现自我效能感的“爆涨”。平日邋遢、胆小的学生也敢拿起话筒在睡前给大家分享自己的日记,宿管教师指导阅读的经验也刊物中得以发表。
3.班级舞台,让学生越读越有益
班级阅读活动最具有个性化,而且充分放大了阅读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多方受益。最具特色的是三(2)班的“3微阅读计划”在推动学生阅读的同时,还掀起家长的陪伴阅读,这在山区学校实属不易,该班的阅读与表达工作经验还在区级进行交流。此外,六(1)班把日记赏析作为班会创新举措,通过“杜仲日记”的赏析进行主题教育展示,通过日记赏析发现班级问题,利用平行教育的力量进行焦点问题的干预。
(四)痛点研究,寻求解决真问题
阅读与表达工程关系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没有顶层的设计与研究做保障,难免流于形式。在做好常规工作的研究之外,我校针对一些痛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寻求解决策略。
1. 用表达需求逆向引导学生的阅读愿望。
通过阅读能带动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对此,在和牵手校-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研究合作细节过程中,教师确定以习作改革切入,在“易于上手,乐于表达”的基本要求下,运用赏识教育,帮助学生在习作赏析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对写作不再抵触;在修改中发现自己言语积累的不足,以及表达的不畅,进而使一部分原本不喜欢阅读的学生自己生发阅读的需求。
2023年,学校又启动了日记赏析活动,为每名学生配发了成长记录本,可以随时记录所读、所见、所思。学校还收集学生作品,形成了《不小少年成长“记录”》。这个活动再次激发了学生后续主动积累和积极阅读的兴趣。
2.用心理效应引导学生品尝阅读的甜头。
在大多数学生开始自主阅读的同时,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就是对阅读头疼。对此,学校发起“阅读美丽瞬间”的征集活动,所有教师随时、随地拍摄学生阅读的情景,利用学生集会、用餐,以及睡前分享等时机进行播放,当学生看到老师拍摄的刹那,不想读的学生也会有模有样的拿起书,当学生在屏幕上看到自己全身心读书的样子,自然就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了。久而久之,不喜欢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3.以阅读丰富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后疫情时代,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在老师难以面对面交流,或者辅导效果不佳的时候,心理辅导团队就会组织学生到书屋进行心理方面的定向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就找到问题所在,书中的文字就告诉他们问题的解决办法,此举,大大丰富了学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三、日拱一卒无有尽 功不唐捐终入海
阅读与表达工程在我区已经推进十余年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在向纵深推进过程中,切身感受到阅读与表达对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利害关系,同时,学校也认识到阅读与表达的推广,并取得实际效果是个慢功夫,所以,教师本着对山区学生可持续发展负责的信念,日拱一卒,让学生在阅读和分享的过程中阅见成长。
“以文化人”建设阅读﹢特色工程
王立敏(密云区第三中学校长)
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密云区第三中学致力于引导学生进行全学科阅读、全时空阅读和全主体阅读。作为密云城区面积最小的初中,学校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建成两间专门的阅读教室:一间是图书室,四周矗立着书架,学生可随手取书;另一间是能容纳50名师生共读的阅读室,约有8万本图书,配备了圆桌,方便学生开展交流分享。
学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例如2023年开展了“识山水”主题生态科学探索实践活动,初二年级400多名学生以课题组的形式研究学校周边自然环境。在真实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献,通过获取、处理、分析、运用信息,解决真实问题。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老师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人生,在思考中赋能表达,在表达中展现风采。学校还组织开展了朗读、表演、原创剧本大赛等活动,学生充分发挥阅读表达主观能动性,学习剧本创作范式,开展剧本创作,实现个性化发展。
多措并举中,师生阅读观念发生了真实转变,撬动了教与学的变革,师生乐读善读,校园书香满溢。
一、背景分析
(一)社会背景
阅读是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最是书香能致远早已成为中小学教育者的共识。双减背景下,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对青少年阅读工作和书香校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校需求
密云三中是一所初中校,近年来中考整体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语文阅读的优势并不明显,为了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我们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书香校园建设为抓手,打造阅读特色,培养学生多读书的兴趣,涵养喜读书的精神,发扬善读书的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从而系统提升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
基于以上分析,自2016年起,在王立敏校长的领导下,教师开始建设“以文化人”阅读+特色工程。策略如下:
二、建设策略
(一)建构全阅读范式,打造阅读新样态
阅读应当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认知,趋于综合化和体系化,因此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进行全学科阅读、全时空阅读和全主体阅读。
1.全学科阅读
全学科阅读之全,意味着要超越阅读只从属于语文学科的狭窄观念,真正从个体终身学习、发展的角度,全面认识和把握阅读的重要意义,将阅读从单纯的语文素养范畴转向学习能力体系,从长期以来占主导的文学性文本阅读转向兼容实用类、信息类文本的更加多元、丰富的资源和视域,去年九月,学校开展了“识山水”主题生态科学探索实践活动,初二年级400多名学生以课题组的形式研究学校周边自然环境。在真实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深入阅读知网相关文献,通过获取、处理、分析、运用信息,解决真实问题,师生真切体会到阅读在全学科中的意义。
2.全时空阅读
全时空阅读意味着学生应随处可见书,随时可读书。密云三中是密云城区内面积最小的初中,但教师依然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拓展学生阅读空间,建成两间专门的阅读教室,教室里没有多媒体,没有黑板,一间是图书室四周矗立着书架,学生可随手取书,另一间是能容纳50名师生共读的阅读室,拼成圆形的桌椅方便学生阅读后交流分享,全校共计8万本左右的藏书,使学生能够充分挖掘兴趣。我们还深入研究学校的地形,在楼梯口,走廊边,教室外为学生设置朗读亭、阅读书屋,指导班级建设图书角,实现学生之间的图书资源共享,为学生随时随处有书可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空间维度上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时间维度上积极研发,依托读书日、读书节、读书分享会,一月一度的小小百家讲坛,寒暑假出版“温暖一冬”“清凉一夏”读物至今共计17本,统筹师生假期读书规划,从语文课中拿出两节做专门阅读课,通过导读、共读、研读、总结系统推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鼓励学生时时读书,课课分享。
3.全主体阅读
全主体阅读一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阅读,二是构建“家校社”协同阅读育人的生态圈。通过校内好书漂流的活动鼓励师生共读、同伴共读;通过发出“建设阅读型家庭”倡议书,组织家庭阅读经验分享会、发起我家共读一本书活动推进亲子共读;通过挖掘密云水库建设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不仅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
(二)开展多彩活动,成就学生出彩人生
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是输入和输出的双向呈现,通过开展常态化阅读活动、专题化阅读活动、舞台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人生,在思考中赋能表达,在表达中展现风采。
1.常态化阅读活动,铺就学生精神底色
每天的好书漂流,每周的班级阅读分享会,每月一主题的朗读亭活动、依托读书日、传统节日的读书活动,以朗读大赛、我为爱书做腰封、手抄报、课本剧、京剧、相声、京韵大鼓等多种形式,打造系列活动,使阅读分享成为习惯。
2.专题化阅读活动,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今年3月学校组织了初一年级的翱翔杯剧本创作大赛,通过学习剧本创作范式,挖掘生活中真实且有意义的话题,学生充分发挥阅读主观能动性,调动已知,求索未知,创作 出一批优秀剧本,得到编剧评委的一致好评。
3.舞台化阅读活动,托举学生精彩人生
2018年第一届“遇见花开”诗会光荣绽放,2021年第二届庆祝建党100周年“遇见花开”诗会再续辉煌,共计600余人次师生直接参与舞台,舞台呈现广受好评。高质量的舞台化阅读活动,让学生从输入转为输出,鼓励学生更深入的阅读,将阅读与表达有机融合,舞台的呈现也激励更多的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视野,融入个人理解,进行文字和表演的再创作。
三、成效显著
多措并举中,密云三中以文化人阅读特色的打造,突破了高位发展的瓶颈,寻求切实可行的提升之路。首先使师生阅读观念发生了真实的转变,从只学只读考试书目,到共同书写推荐书单,从得阅读者得语文到得阅读者得成长,观念的转变撬动了教与学的变革,课堂中有了更多阅读尝试,学生体悟到更多阅读乐趣。与此同时,我们的成绩不降反升,不仅使语文优势更明显,总体成绩也得到了提高。不仅如此,近三年来,密云三中师生在阅读方面的市区级奖项达二百余人次,连续三年在“北京市中小学阅读指导活动”中荣获组织先进奖。
2023年,密云区开展阅读与表达提升行动,学校教师深入研读方案,有了新的思考。
四、未来思考
一是从有字之书到无字之书,还需要教师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密云生态文明资源,将家国、家乡情怀自然融入阅读,引导学生从阅读到实践,以实践反哺阅读。另外本学期三中正在筹备戏剧节,通过班级戏剧社团建立,学生自主排演剧本大赛中的原创优秀作品,以教师全程陪同,专业人士适时指导的模式,充分挖掘学生具备的导演、编剧、舞美等方面能力,让更多的孩子参与阅读活动,提升阅读能力。同时我们计划升级校园图书室管理模式,从原来的班级集中借阅和学生个人借阅,到校园读书空间的完全开放。这既是学校读书活动的再升级,也是学校图书管理模式和观念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重要转变,还将阅读与思政结合,通过学生自主负责阅读教室的环境卫生、读书秩序、书籍保护等管理工作,既给学生提供阅读的便利条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诚信奉献的美好品质。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以综合评价促五育融合
王锐(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校长)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实施“萤火德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该体系以育人为本、注重导向、突出重点、过程指导、促进发展为原则,激励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通过设置宏德、乐群、励学、精艺、修身五个评价模块,将“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有机融入到综合素质评价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以“宏德”模块的实施为例,学校成立了“萤火虫”学生志愿者协会。小志愿者们不惧辛劳,服务热情高涨,在过程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同时,学校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助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于2015年创设戏剧课程,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实践体验融入课程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升核心素养。每年一届的戏剧节是该课程群的集中展示,迄今已经举办九届。该课程群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影响着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人生选择,真正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始建于1951年,是一所区级重点普通高中。2004年9月,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办学,2021年11月,加挂“北京市密云区外国语学校”校牌。学校现有教职工231人。现有高中三个年级44个教学班,学生1811人。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校确立了“培养崇德尚智的现代萤火青年”的学生培养目标。萤火虫作为一个自然界微小的生命,却具有像太阳一样自发光的能力。这正是一个生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希望平凡普通如萤火虫的学生,经过我们的教育与加工,最终也能成为自发光的生命体,成为能自觉做事、有内驱力、可持续发展的人。在这一育人目标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了“萤火德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建章立制 精准施策
(一)成立党总支书记、校长任组长的综评工作领导体系。以育人为本、注重导向,突出重点,过程指导,促进发展为原则,激励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即“萤火德育评价机制”。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转变成以全面发展为核心,从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维度,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做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评价体系。
(三)全员培训 全员参与。把综评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全面铺开。做到教师人人参与、学生人人清楚、家长人人知情。
教师层面;向全体教职员工下发宣传培训材料,讲解培训内容,完善五方面考核评价,为学期、学年及毕业总评提供有力保障。学生层面;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分别解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完善评价内容,为实施评价做好充足准备。家长层面;通过讲座、家长开放日、课程咨询、《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增强学校与家长的联动,使学生家长知晓综评方案精神,形成家校合力。
二、五育融合 科学评价
(一)以活动为载体 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体系,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萤火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机制”通过设置宏德、乐群、励学、精艺、修身五个评价模块,将“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有机融入到综合素质评价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便于实施,学校把评价内容设置的很便于执行,希望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积聚、最终形成良好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为保障“萤火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运行好、出实效,学校出台了《首师附密云中学萤火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各模块都设置了三级指标和具体评价细则,全面推动工作开展,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运行,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接下来从“宏德”和“精艺”两个维度,各举一例和大家分享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1.“宏德”树根本
《礼记·大学 》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都指出了道德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为此,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志愿者协会是由志愿参与并从事社会公益的学生组成的全校性团体,是联结学生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纽带,是党领导的团组织开展志愿活动的机构。本服务协会由党建管理服务中心直接领导。
志愿者们不惧辛劳,服务热情高涨:迎接新生时,他们忙前忙后;公益劳动时,他们任劳任怨;组织活动时,他们无怨无悔。志愿者协会的成员们深深用行动践行了志愿者的奉献精神。
志愿活动定格在那一瞬间,但劳动精神永不落幕,首师附“萤火虫”志愿者协会将会继续发扬劳动精神,体会劳动,磨砺青春。
2.“精艺”助发展
“精艺”就是鼓励学生在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外,还充分发挥自身的条件、兴趣及潜力养成可发展的个性特长,以期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和激活自身的创造力和各种潜能,达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为满足同学们对足球的爱好,学校成立足球社团、开设足球选修课,并从中选拔优秀学员进入校足球队。学校每年举行男子8人制和女子5人制足球联赛、开展形式多样的足球节活动。
通过参加比赛,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为一些有天赋的学生找到了一条求学的途径,2018年至今,校队为高等院校输送体育生共54人。
(二)以课程为桥梁 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当下,课程建设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日益显著。而课程建设本身就应该建立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彰显特长上。这一思想恰恰与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出发点不谋而合。接下来我通过两门校本课程向大家介绍学校是如何助力学生个性发展的。
1.课程实施—绿水青山科技课程
我校从基础性、拓展性、创新性三个层面建设了“绿水青山”科技课程体系,并以此为载体,立足密云本土资源优势,筑梦学生发展的金山银山!
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不同,该课程体系的组成优质、多元、分层,既有以“撷芳社”、“菌临天下”“微观世界”为代表的初级课程,又有以“水之源”、“金色果实”为代表的高级课程。参加不同课程的学生实行自主管理,成员稳定,分工合作;每学年学生自己负责招新、培训;定期组织活动并进行校级展示和总结。
2.课程实施—教育戏剧课程
教育戏剧课程群创设于2015年。设置该课程的目的是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团队生活、实践体验纳入到课程内容中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探索,感悟不同的经历,提升学生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
现在已经是一门汇聚服装设计、海报制作、舞台策划、摄影等多门课程,融合了语文、英语、历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课程群。每年一届的戏剧节是这一课程群的集中展示,至今已经举办了九届戏剧节。学生不仅在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方面有所提升,在大学专业选择方面也深受戏剧影响,真正促进了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课程评价—多元评价 尊重个性
教师认为,评价内容、方式和主体的多元化可以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学校对课程的评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第一,将单一的笔试改为实验操作、活动展示、仪器标本制作、小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查方式。改变只考查认知能力,忽视其他能力发展的问题。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更好的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和特长,给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第二,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评价内容、形式和要求,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评价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考查内容和形式,决定活动的时间。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活动过程参与程度。
学校课程研发中心每学年会按照相关评价细则进行考核评价,并评选出星级分团。评价结果可以直接上传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学校希望通过德育活动和评价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课程设置和评价助力学生个性发展。最终将学生的高中生活和综合素质评价有机融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小立志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近年来,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上也取得了一些荣誉。今后会进一步完善“萤火德育评价机制”,细化评价指标,强化不同维度下评价指标的导向性与针对性,加强《综评》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确保《综评》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有效实施。
目前,学校也为今后毕业的学生描绘了一幅画像,希望在高中三年他们能在这九个领域有成长、有进步。我们也正在将这幅画像融入到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希望让他们的未来能够散发“七彩之光”,更加“绚丽多彩”。
“生命+”评价体系
助力学生精彩成长
赵静(密云区滨河学校校长)
密云区滨河学校实施“生命+”评价体系,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进阶平台,夯实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发展的根基。
一是聚焦“全面﹢个性”,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校结合校情、学情,把五育并举划分为“核行崇德、禾学强智、荷洁健体、和乐尚美、合心育劳、学校特色”六项评价目标,细化为15项具体表现,分学段落实在育人全过程中。
二是为学生量身定制《滨河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将十二生肖对应小学六年十二个学期,推行“生肖评价”机制,见证学生小学六年的幸福成长。以“生肖卡”的学习鼠、勤奋牛、乖乖虎、可爱兔等作为直接评价媒介,定期开展生肖卡换喜报、喜报换奖状、奖状换徽章等活动,激励学生进步成长。
三是实施“禾学课堂”评价,助力学生智育提升。明确课堂教学评价要点,实现学生学习评价量表多元化;开展学业质量评价,提升思维品质;开展素养提升评价,促进个性发展;打破学科壁垒,将劳动评价渗透到其他学科;融合五育课程,将综合评价渗透进学生生活;开展妙趣活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一、基于实际发展,学生评价体系嬗变
滨河学校的前身是密云二小滨河校区,成立于2019年9月,现有一至五年级教学班23个,学生910人,教师57人。依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区教委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提升行动方案,滨河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经过不断配套设计和迭代升级,构建生命+评价体现落实在育人全过程,其理念在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既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素质发展,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同时还要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构建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依据新建校情,制定习惯评价
2019年9月学校成立之初,只有一年级147名学生,从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三个维度为学生建构激励性评价体系,确定了“十二生肖进阶机制”,与小学十二个学期对应,实现“螺旋上升”式的纵向评价,这是学校评价体系建设的1.0版。但是这一版本的评价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在德育、智育方面,体育、美育缺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践行文件精神,建构禾美评价
2022-2023学年,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研发出评价2.0版,即“禾美”评价体系。以激励评价助推五育“生命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发展。
(三)聚焦“全面+个性”,筑起“生命+”评价
“生命+”教育评价体系3.0版起始于本学年,明确了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发展的分级标准,并融会贯通,一体设计,同时还要体现学生高于基本标准的个性发展、特色发展。五育并举的二级指标表述更符合新时期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出各学段具体评价细则,评价指向更具针对性,操作性更强。
聚焦“全面+个性”,立足核心素养发展,学校将崇德、强智、健体、尚美、育劳、个性发展做了内涵分解,分为15项具体表现: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勤奋乐学、学业质量、反思创新、健康体魄、乐观自信、完整人格、审美情趣、人文情怀、美化创造、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社会体验;he育特色包括两项:兴趣爱好、科艺见长。为每个学段学生个性化定制的评价细则用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过程。
二、立足教育实践,“生命+”评价有效开展
(一)多元评价,引领滨河学子发展
1.评价指标多元,精细量化促全面
基本习惯评价指标:学校整体层面确立低中高年级学生备、听、说、读、写、表达习惯评价指标体系,筑牢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之基。
学业质量评价指标:各年级、各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指标落实在每册教材、每个学期、每名学生。
评先树优评价指标:定期评比劳动标兵、路队量化奖、最美桌椅小主人、文明标兵、礼仪标兵、五好学生、“三声六姿”、劳动之星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方式多元,综合评价促获得
“生命+”学生评价体系采取等级、积分、评语、争章、竞赛、展示等多元评价方式,让学生从自己点滴积累的进步中,收获满满的成长“获得感”。
3.评价主体多元,协同共评促成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益的补充。 因此,学校建设起家—校—社联动机制,对学生在行为品格、身心发展、学科素养等方面,开展“主动自评、同伴乐评、家长悦评、教师测评、社会热评”全方位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生肖评价,促进五育评价落实
以12生肖激励见证学生小学六年的快乐成长,用以实现“小学六年影响一生”的育人目标。
1.为生肖赋能,建立“十二生肖”评价机制
“生命+”评价体系从核行崇德、禾学强智、荷洁健体、和乐尚美、合心育劳、学校特色六个目标对学生素质提升进行总体规划,结合“全面而个性”的育人观,生肖评价结合评价手册与少先队争章进行有机整合。
(1)以“生肖”元素为载体,在评价中进阶
小小生肖卡为评价奠基。学习鼠、勤奋牛、乖乖虎、可爱兔……正反面印有活泼的卡通生肖,评价内容,评价目标。
这是每学期教师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活动中使用最多的“生肖卡”。它宽5厘米,非常方便学生持有和保存。课上,教师可以边讲知识边向学生颁发“听写”“表达”“书写”“思维”四类激励卡;
课下,执勤的小干部,当班的年级主管也可以随时为遵守纪律、文明有礼的学生奖励生肖卡;居家劳动中,家长可以把热爱劳动卡、孝敬卡作为称赞送给孩子。“只要我努力了,就可以得到一张专属激励卡。”已经成为学生每日期望。
(2)生肖评价媒介进阶激发学生内驱力
生肖卡是学生得到的最直接的评价媒介,定期进行生肖卡换喜报,喜报换奖状,奖状换徽章的模式,不断激励学生进步。每一学年的荣誉墙和六年后,当第一届学生手中持有12枚生肖徽章时,他们的名字将会出现在校史荣誉墙上,让所有师生见证他们成长的脚印。
(3)完善生肖评价兑换制度
卡—喜报—奖状—徽章形成了滨河激励评价的一个闭环模式。
在“十二生肖”评价机制中,我们还将少先队“红领巾奖章”“红领巾先锋岗”活动融入进来,把获得生肖证书、生肖徽章作为申报一星章和二星章的条件。
2.为评价加速,优化“生命+”评价手册
2023年,一本基于《北京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而制定的《滨河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面世了。手册继续围绕核行崇德、禾学强智、荷洁健体、和乐尚美、合心育劳五个维度,十五个二级目标,四十五个三级目标落实形成“十二生肖”评价细则。
3.“十二生肖”评价机制未来尝试
将开设“生肖兑换超市”、“红领巾奖章”争章、“十二生肖特色章”
(三)禾学课堂评价,助力学生智育提升
从课堂、学业、素养等方面建立禾学评价,全程实施学习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创新意识,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1.禾学课堂评价,提升学习能力
以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例,课堂评价过程中既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主动性与创造性、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思维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素养落地。
(1)课堂教学评价要点清晰。学校课堂评价的顶层设计与实践“落地”以“学为中心”,各学科教备组在备课中根据评价标准预设评价要点、评价语言,设计学生学习活动预学单、课上练习单、课后进阶单,通过“三单”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对学生提供及时帮助和反馈,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2)学生学习评价量表多元。教师设计课时学生评价量表,突出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的多维度评价方式,关注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实效。
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超越原来对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的评价,科学设计系统性评价目标和任务。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进行多样化的课堂即时评价,将“评”真正落实在日常教学中,促进学生尽可能地瞄准向把心,达成学习目标。例如:科学学科王雪娇师在执教《电铃的能量转化》教学中,依据禾学评价指标中学业质量和反思创新的要求,设计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评价量表,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评价结果,及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