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不用写论文!
2024-05-23
更新时间:2024-05-23 22:21:48作者:橙橘网
“恭喜你,论文答辩通过!”
在毕业季的大学校园里,这可能是准硕士毕业生们最想听到的一句话。
近年来,众多高校不再强制要求硕士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但与之相应的,是学位论文的不断收紧,将焦点更多地聚集在学位论文质量审核之上。
近日,学位授予的要求迎来大幅度调整——《学位法》出台,规定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申请人可通过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获得相应学位。
这意味着,专业硕士不用写学位论文,也能获得学位了!
学位授予,不唯论文
2024年4月,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指出,要培养“能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领域中复杂问题”的人才,中期考核需提交实践研究报告,完成学位论文则是必备环节。
据媒体报道,来自不同高校的多位在读专业硕士也表示,完成学位论文答辩是该校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
然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必须以学位论文作为标签之一吗?答案是否定的。从“破五唯”到《学位法》,国家从顶层设计着眼,都在致力于学术评价和学位授予与论文脱钩。
4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出台,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198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学位法律制度的首次全面修订。
《学位条例》向《学位法》的“变身”中,构建“三级两类”学位体系制度是备受关注的制度创新。《学位条例》中,聚焦学术学位,未对专业学位进行相应制度设计。而《学位法》将学位类型明确划分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类,且对两类学位的学位授予条件以及学位答辩形式等明确差异化评价标准。学术学位强调突出学术研究能力,专业学位强调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学术学位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专业学位研究生可进行实践成果、其他规定的成果答辩。
本次立法后,学位论文成为专硕毕业的非必要选择。
但是,不唯论文不代表获得专业学位更容易。曾参与《学位法》立法工作的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徐靖提出,《学位法》对不同类型学位研究生提出不同培养要求,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认为,《学位法》与其他教育法律条文相比,对高校的影响是全方位和深刻的。一方面涉及高校办学核心内容与领域,即学科建设,质量控制等,另一方面则直接牵扯到学生的权益保障。《学位法》的出台,对推动教育法制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当然,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也有学者担心《学位法》落地困难,学位授予标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人才评价指标等如何调整,如何在高校有效落实,有待时间检验。
分类培养,教育多元
《学位法》中,对专硕和学硕“区别对待”的背后,凸显出我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对分类发展的强调与重视。一方面,重视学术学位的培养,让学生敢于去闯无人区,从事原始创新,在基础理论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更加重视专业学位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曾经,专硕在人们的眼中,大多是作为学硕考研失利后的调剂Plan B。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曾提出,未来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到2025年,专硕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种种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都指向一个终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亟待加码。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发布的研究生相关政策,还是各大高校的研招信息变化,彰显着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大幅扭转。
根据中国研招网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专硕招生人数以56%的占比首度超越学硕,此后专硕招生规模持续增加,并呈现出“力压”的趋势;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2012年的32.29%增加到了2022年的56.4%。
近些年,在高校的招生计划中专硕已经逐渐占据“半壁江山”,更有不少“双一流”高校在一些专业的招生中宣布停招或缩招学硕。如2020年四川大学取消心理学学硕专业招生;2021年5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发布通知自2022年开始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研究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宣布,至2024年起停止招收部分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图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两年,在教育部分配名额时,学硕的增加幅度确实不大,但专硕的增加却很明显,这与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密切相关。
在2023年1月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姜培学介绍说,清华大学目前在学研究生中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别占55%和45%,硕士生中的比例分别为26%和74%。一项项数据表明,专硕已实现“逆袭”。
在专硕大幅度扩招的同时,学科专业设置也体现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并重”,成为国家对硕士研究生培养从研究型为主转向应用型为主的又一重要标志。
2023年,《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到,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而这一方向,在近几年的专业学位授权点及专业学位类型设置数量中早已有所体现。
据《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2020年获批/加强建设后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41所高校中,共新增了105个硕士授权点,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01个。
在2022年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专业学位类别得到进一步丰富。目录中改变了过去专业学位类别目录是学科目录附表的呈现方式,将主要知识基础相近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统筹归入相应的学科门类。同时,专业学位类别的数量由原来的47种增加到67种。
培养专业学位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正在成为时代主流。
好就业,才是王道
专硕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迎来扩招盛况时,大批考研党对专硕学位也是愈发青睐有加。
促成专硕“逆袭”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导向、社会需求导向,另一方面还有考研党“读研为就业”的目的。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为了能够从本科学历内卷的怪圈中走出,许多人选择读研升学历。
而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增长的新时代,职业分类越来越细,研究生在各行各业就业的比例逐年升高,专业能力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适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定位,使得专业学位硕士在市场拥有更明显的就业优势,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
高校也在进一步破解专业型研究生偏学术化的瓶颈。如华南理工大学与华为开展联合培养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重点培养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技术创新等能力。在保证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厚度与实操能力的同时,紧密对接职业需求。
对于考研党来说,是选择深耕于学术研究的“学硕”,还是选择奋斗于社会职场的“专硕”,更多还是取决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只有明确自身读研的目标,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读研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