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免费!全面免费!国内大模型开打“刺刀见红”价格战

更新时间:2024-05-25 03:16:34作者:橙橘网

降价!免费!全面免费!国内大模型开打“刺刀见红”价格战

像“百团大战”一样熟悉的场景正在大模型领域重现。5月以来,国内多个大模型下调了价格。更有甚者还有厂商打出了“永久免费”的口号。

巨头下场再掀价格战,除了抢占市场份额外,背后也有对应用落地的焦虑。红星资本局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内大模型仍面临产品趋同的局面,整个市场在等待杀手级应用的出现。


资料配图 图据图虫创意

(一)

熟悉的配方,厂商再掀价格战

1块钱可能买不了一包辣条,但是却能买下几本《三国演义》、几本《新华字典》字数的大模型。短短一周,大模型的混战就从“低价”步入“免费”。

最先下场的巨头是字节跳动,5月15日字节公布了豆包主力模型在企业市场的定价。并称“1块钱能买到豆包主力模型的125万tokens,相当于三本《三国演义》。”(一个中文词语、英文单词、数字、符号计为1个token)

5月21日,阿里云宣布通义千问旗下9款商业化及开源模型降价的同时,也对标表明了“1块钱可以买200万tokens,相当于5本《新华字典》的文字量。”

几小时后,百度智能云迅速跟进,宣布文心大模型的两款主力模型ENIRE Speed和ENIRE Lite全面免费。

随后,科大讯飞宣布,讯飞星火API能力正式免费开放。同日,腾讯云也宣布,其主力模型之一混元-lite模型的价格从0.008元/千tokens调整为全面免费。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告诉红星资本局,各大厂商之间的竞争已经到了一个“刺刀见红”的阶段,价格战确实是一种方便有效的竞争策略。

但他也指出,价格战背后本质是大模型产品特性趋同的一种体现。“这也提醒了我们国内厂商,要尽快形成差异化。是否能够在价格竞争、战略竞争之外,寻求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从长远来讲,必须构成技术的竞争优势,才能够最终胜出。”

“国内常看到ofo式的疯狂降价,双输的打法。”近日李开复“对大模型价格战”发表了看法。他强调,对于大模型公司,技术仍是最重要的。

尽管如此,没有哪个厂商会轻易退出“价格战”,纵观近些年互联网团购、打车大战的经验,对于短期刺激市场需求,“以价换量”依然是最简单有效的手段。

(二)

大模型成本仍会持续降低

大模型价格战早有预兆。全球大模型头部企业OpenAI早就掀起了“降价潮”。

根据公开信息,自从2023年年初起,OpenAI已经连续进行了四次降价动作。以GPT-3.5系列的输入成本为例,2023年3月首次降价90%,6月再次降价25%,到了2024年2月,进行第三次降价50%。

5月14日发布的GPT-4o多模态大模型,并宣布将向所有用户免费开放。有业内人士指出,OPen AI选择卷入免费模式的竞争,说明GPT的用户和收入增长都已经碰到瓶颈。此次国内大模型价格战来的如此迅猛,说明背后形势已非常严峻。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基于大模型的AIGC行业用户量为7380万,尽管同比增长了8倍,也仅占移动互联网用户量的6%。

获客也变得越来越难。此前有媒体报道,国产大模型Kimi每个用户的获客成本达到12-13元,结合它17805的日均下载量,Kimi每天的获客成本将烧掉至少20万元。

C端获客成本居高不下,大模型厂商想要持续获得流量,就必须从应用开发者入手——以低价、免费吸引应用开发者使用国产大模型,从而创造更广泛的应用。

商业化、落地应用将成为今年大模型公司的主旋律,这也是业内共识。连日来密集发布大模型的大厂高管,都在强调应用的重要性。

5月21日,阿里云智能集团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公开表示,“AI推理的成本只有以每年十倍甚至百倍下降,才能推动各行各业AI应用的爆发,阿里云这次大幅降低大模型推理价格,就是希望加速AI应用的爆发。我们预计未来大模型API的调用量会有成千上万倍增长。”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负责人吴运声在近日接受红星资本局在内的媒体采访时也强调了应用的重要。他表示,现在仍在处于快速迭代的过程中,会把各种精力放在产品、技术能力发展之上,提高底层的大模型能力,让用户真的用起来。

价格战对各类大模型企业有什么影响?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红星资本局,对于应用开发者是一个很好契机;但对于大模型创业公司来说,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压力。

“价格战的背后,也体现出国产大模型产品的大同小异,差距不大只能拼价格。”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点出了当前国产大模型的处境:短期无法超越国外大模型,内部之间也拉不开差距。

他对红星资本局表示,大模型降价是为了扩大客户群,抢占市场份额,获得头部地位。预计价格战后将会有一批企业被淘汰。随着同质化日益严重,未来大模型在C端有望实现免费化,B端价格则会继续下探。

盘和林表示,从全球看,大模型商业闭环有跑通的,但数量不多。而国内是应用场景过于单一,主要是针对文字内容书写辅助,其他方面在探索。对于厂商,他认为目前只有两条路:要么低价,要么差异化。

肖仰华也提到,未来持续降低大模型成本、降低使用门槛还是必然现象。

“大模型本质还是属于基础设施,这意味着普惠将是长期趋势。而且一定是要通过大规模的使用,通过廉价低成本来夯实其作为基础设施的地位和作用。”

(三)

openAI尚且亏损,业内仍待现象级应用

商业化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最终市场蛋糕能做多大,也取决于能否有合适落地的业务场景形成闭环。为何现在大模型的商业化如此迫切?

一个不争事实是,大模型投入是巨大的,但盈利水平远不及其烧钱速度。以OpenAI为例,其在2023年12月实现了20亿美元收入里程碑。OpenAI的CEO Altman表示,OpenAI仍然处于亏损状态。随着开发更复杂的模型,预计支出将继续超过收入增长。OpenAI可能还需要筹集数百亿美元才能满足这些成本。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上,热钱已从大模型涌向应用。去年10月,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就透露,分析微软2024财年第1财季的财报数据,他认为从资本支出来看,微软对AI的投资重心已经从配置算力,逐渐转向应用和业务开发。微软开始更加关注“如何通过AI获利”。

IT桔子数据显示,2021~2023年,中国AI领域一级市场的股权融资的数量和金融都呈下降趋势,大模型的投资也没有呈大幅上升的迹象。

进入到2024年,资本市场对AI大模型正逐渐从火热到趋冷。一级市场上,IT桔子数据显示,2024年Q1AI生产和AI行业应用融资金额分别为123.89亿元和74.01亿元,对应投资事件数量分别为36起和65起。

蚂蚁集团副总裁、金融大模型负责人王晓航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指出,早期爆炸式增长不是可持续的,用户增长放缓是事实。更主要的问题是,AGI作为中心化的常识问答产品,没法成为大众高频刚需。

对于下一步的增长空间,他认为大模型要融入千行百业,让产业从AI化中收获价值,才能成为广泛的刚需。

他预计,未来一年,一定会出现现象级的生成式AI应用。“每个行业都在等待自己的AI超级应用,谁在产业里更有数字化基础,谁把行业和技术结合得更紧密,谁就能够带来这样的产品。”

(四)

技术与场景需求匹配仍需爬坡过坎

超级应用对应的商业场景在哪里?现阶段大模型最好的商业路径是什么?仍是各家厂商探索的问题。

就在前不久的大模型发布会上,腾讯方面再次强调了以“产业实用”作为公司发展大模型的核心战略。目前,腾讯推出的行业大模型已在金融、医疗、教育、汽车、能源等20多个行业落地。

字节方面也表示,豆包大模型和火山方舟2.0目前已经在金融、汽车、智能终端、电商零售、教育科研等多个行业实践落地。

“关于产业落地,从业者都在不断探索。”吴运声在接受红星资本局在内的媒体采访时强调,技术和场景需求之间的匹配,一直是非常重要探索的点。

过去一年,吴运声指出大模型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挑战,是需求和能力匹配的问题。“很多客户对于大模型有很高的预期,业务的很多需求想通过大模型一下子全部解决,这个在现阶段较难实现,还是需要在场景快速验证、分阶段推进。”

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AIGC应用全景报告》指出,B端产品成为主力,占据了整个大模型市场中八成的营收,但C端产品半数还是以免费为主。报告也预测,国内AIGC应用市场2024年底有望增至200亿规模,预计2030年可达万亿规模。

“toc应用已经有大模型在发挥作用,只不过更大规模的应用仍在过程中。”肖仰华指出,“不管tob还是toc,对大模型的市场教育,观念更新都需要时间。商业变现也需要过程。”

但他也提示,长期来讲,大模型技术上创造领先竞争优势仍然是根本,企业仍然要深入思考如何构筑技术竞争的护城河。

“国家数据要素市场正在蓬勃发展,希望更多的大模型企业关注数据工程,数据科学。尽快借助国家发展数据要素的重大契机在数据方面形成竞争优势。”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编辑 杨程

本文标签: 疯狂  大模型  盘和林  刺刀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