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汽车插上翅膀、探索太空旅行、造“变形金刚”,广东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2024-05-27
更新时间:2024-05-27 19:57:43作者:橙橘网
为汽车插上翅膀、探索太空旅行、制造“变形金刚”……这些在电影中出现过的情节,正在被“广东制造”实现。
今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一大热词。“新”可以是新技术、新模式,也可以是新产业、新领域或新动能。
而广东在求“新”上,早已出发。广东是全国首个GDP突破13万亿的省份,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广东新质生产力2023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广东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早、速度快、总量大、体系相对完整。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链正在形成、相关产业链竞争力明显、重点产业全国领先。
通过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广东正全速奔向新质生产力,“再造一个新广东”。
蓄势“起飞”
从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开始,人类对于天空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
“我是从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开始参与总装总测工作,也参与了2次发射任务,当在发射现场看到星箭分离成功那一刻,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总装总测岗长沈赞高谈起自己的工作时,脸上洋溢着自豪。
中科宇航是国内领先的商业航天企业,总部位于南沙区大岗先进制造业基地,公司广为人知的产品是力箭系列运载火箭。2023年,中科宇航卫星发布数量占全国12%,超过了其他所有商业火箭公司发射卫星数量的总和。
据了解,目前中科宇航拥有两型火箭:固体火箭力箭一号,运载能力1.5吨,主要面向遥感导航及科学试验卫星的批量发射;液体火箭力箭二号,运载能力8吨,主要面向通信卫星的批量发射及空间站货运等。
“造火箭”所代表的高精尖技术,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体现,中科宇航更将这种发展理念渗透进了细微的生产环节中。
据沈赞高介绍,中科宇航研制的力箭一号系列运载火箭采用的是脉动式生产模式,这是一种介于固定站位装配与连续移动装配之间的装配生产形式,其典型特点就是按照人员分配、工序分工、产品分类,进行精益化的分析、归类,将整发火箭的总装设置成若干个脉动生产站点,产品移动的时候不进行装配作业,装配作业时产品不移动。
“脉动式生产模式具有创新灵活的特点,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在实现量产的同时实现生产资源成本降低,属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种表现。”沈赞高说。
除了探太空,入低空也是广东省目前正着力发展的重点。5月22日,广东省发布《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推动形成低空制造和服务融合、应用和产业互促的发展格局,打造世界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高地,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
走进广州大学城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小鹏汇天”)研发产品“旅航者X2”映入眼帘。
据小鹏汇天副总裁仇明全表示,旅航者X2是由小鹏汇天自主研发的制造的一款双人智能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2023年1月,旅航者X2正式获得由民航监管机构颁发的特许飞行证。不过仇明全表示这款旅航者X2不会实现量产。
后续将实现量产的是研发中的“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这是国内首款面向个人用户开发的有人驾驶纯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据了解,该款飞行汽车按照百万价格区间来推动研发,预计将于2024年四季度开启预订,并计划于2025年四季度开始量产交付。
这意味着再过几年,在广东乘搭“空中的士”或将成为寻常。
智能“大脑”
人工智能技术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随着生成式AI大模型的加速发展,AI将迎来广泛的应用前景,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天励飞”)成立于2014年8月,是一家拥有自主可控核心技术能力的人工智能企业。
“到2030年,深圳每个市民可能将拥有3台机器人:家里一台服务机器人,工作一台助理机器人,出行还有无人驾驶汽车或低空载人eVTOL。”这是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畅想的未来城市。
2020年,云天励飞率先提出了“自进化城市智能体”理念。陈宁认为,这是中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一条路径,也是中国实现社会治理机制和能力现代化的一条基础路径。
通俗来讲,“自进化城市智能体”就是把城市当作一台机器人,它有两项基础设施:一是遍布城市各处的像机器人触角一样的感知网络,二是城市超脑,即驱动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无处不在的智算中心和智算平台。通过基础设施智能化的升级,城市从而实现真正的智慧化。
据了解,目前,云天励飞已在深圳、成都、青岛、上海、杭州、北京等多个城市实现项目落地。
拥抱AI浪潮的不仅有人工智能企业,还有传统制造业。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
成立于2013年的广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致景科技),是领先的纺织产业互联网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致景科技的业务板块包括“百布”“全布”“天工”“致景金条”“致景纺织智造园”“致景智慧仓物流园”等。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致景科技能够全面打通纺织服装行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同时帮助行业实现协同化、柔性化、智能化的升级,构建了纺织服装纵向一体化的数智化综合服务平台。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百布”致力解决“找布难”的问题,已入驻商铺达5000多家、采购商数量高达20000多家,月营业额超10亿元。“全布”赋能纺织产业链;“天工”提升行业下游供应链效率;“飞梭智纺”覆盖纱线、织布、染整环节,基于飞梭智造工业互联网的纺织产业链数字化解决方案是工信部认定的特色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2021年,致景科技建成了全市五大产业集群数字化平台之一的纺织服装数字化特色产业集群平台。到2023年,致景科技已经连续四年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排行榜”,“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和“广州独角兽企业榜单”。
楼上创新,楼下创业
基础科学的研究和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
位于东莞的松山湖实验室所做的科研被誉为“在科技成果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铁索桥”。
作为广东省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引进人员超过1100人,承担了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211项,并且分批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了25个团队,直接孵化35家产业化公司,销售合同额7.3亿元。历时五年建设,“材料科学”首次进入ESI前1%,标志着实验室材料科学科研水平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有着自己科技成果转化的“松山湖模式”。据松山湖材料试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介绍,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从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实验室团队进行前瞻性研究,具体成果由产业化公司将产品落地推向市场;二是根据市场重点问题进行攻关,取得突破后将成果产业化推向市场。通过协同创新,推动成果转化,探索实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应用。
据了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与东风汽车、中铝、中建、宝武特治、中航发、一汽、南方电网、中石化、江苏芯澄等大型氧气、头部企业及地方所属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合作,形成松山湖特色的室企共建联合工程中心发展模式,同时还与粤科母基金设立3亿规模的新材料投资基金,联合国投集团设立5.55亿规模的创投基金,支持产业转化。
实际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的模式与“松山湖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楼上是研究院,楼下是企业,这是深圳先进院的一大特色。时代周报记者走访得知,深圳先进院构建了以科研为主,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型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这里既是研究所,同时也进行着学生的培养,而科研上的成果和突破,又能得到及时的转化、落地和赋能,实现科研与产业的“双向奔赴”。目前,深圳先进院累计孵化企业 1853 家,持股 365 家。
而在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你可以见到机器人在爬行动物、节肢动物和哺乳动物之间来回切换。据了解,具身智能全息变胞机器人具备轮式、足式和轮 - 足复合式3种主要运动形式,包括5种仿生构型和120+细分形态,实现机器人结构、 感知、 决策与环境的高度融合。
目前南科大机器人研发团队牵头者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戴建生。戴建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变胞机器人依托的是生物学原理,而这给机器人的结构带来了彻底的颠覆性变革。
除了已有的科研院所,为了引进更多的高精尖科研人员,广东在新实验室的建设中也下足了“苦工”。
“过去一年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业的快乐,时时感受着梦想成真的成就感。”在今年2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曾提到。
2022年11月,深圳医学科学院(简称“深圳医科院”,英文简称“SMART”)开始筹建,颜宁担任创始院长。
半年时间里,深圳医科院就从毛坯房建成现代化的实验室。据负责人介绍,颜宁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提了许多功能性的要求,如能躺能睡,有独立的讨论空间,采光条件好,能随时写写画画等。同时,实验室还考虑到引入的科学家们的习惯和需求,预留了个性化的空间,以便他们自主设计和装修,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同步进行。
可以预见,随着科技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科研资源的集中投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正加速成型。这将为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更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