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附加费5日再下调!元旦出行成本下降飞去哪儿
2023-12-02
更新时间:2023-11-23 12:12:53作者:橙橘网
*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2024网易财经智库“年度提问”
NO.002 2024年,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是什么?
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恢复趋势向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时近年末,展望2024年,中国经济继续复苏的关键是什么?我们特别邀请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鞠建东做客网易财经智库《年度提问》,看看他会怎么回答。
以下为完整版视频:
60S要点速读:
第一,全国大部分地方,尤其是县以下,需要实现或者开始从工业化向知识化转型;第二,向知识化转型之后,要创造市场需求,市场需求主要在于对进口技术的国内替代;第三,对于创新经济和知识经济,要有新的融资方式的改变。如果我们能在这三个问题上有所突破、有所发展,那2024年及今后的经济增长完全是可以期待的。中国的人均GDP才是美国的六分之一左右,还有六分之五左右的发展空间,当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以下为访谈精编:
1、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到结构性转型和制度性改革方面
我们通常讲三件事情——经济增长是不是周期性,是不是结构性,是不是制度性。对于周期性的问题,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调整;对于结构性和制度性的问题,光是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不够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只是工具,能帮助经济进行结构性的转型,进行制度上的改革。所以,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包括明年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到结构性转型和制度性改革方面,加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才能够使得经济健康发展。
2023年主要是一个修复期,2024年之后,我们将有一段时间面临结构性调整和制度性改革。从大的方面来讲,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空间。从2022年的数据来看,中国人均GDP1.27万美元,美国人均GDP7.64万美元,我们的人均GDP约是美国的六分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讲,当然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我需要澄清大家经常听到的一个观点——“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没有什么空间了”,理由是这么多房子、汽车、道路都修好了,经济往哪增长呢?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中国人均GDP才是美国的约六分之一,怎么就没有增长空间了呢?但是,中国的基础设施有些比美国还好,哪里才是增长空间呢?这需要去看经济组成结构。
我们看第三产业比例,2022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是39.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52.8%;美国同期农业占GDP比重不到1%,制造业加房地产业占GDP比重大概是19%,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大概为80%。差距在什么地方?中国与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值约相差三十个百分点。因此,中国未来增长的空间,最重要的是服务业。一旦讲到服务业不少人肯定会想,中国吃饭的地方到处都有,快递什么的各种服务已经很饱和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服务业最重要的是专业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我们未来巨大的增长空间在于专业服务业的发展。
过去四十年(1978年—2018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工业化主要是靠制造,靠基建,靠高铁和公路等等,这推动了各个地方的工业园、产业园、高新区的发展,推动了我们过去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我们现在最重要的转型是从工业化向知识化的转型,从制造业向以创新为推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增长空间不是在过去的制造业。专业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非常基本的推动力。
2、从三方面解决结构性和改革方向问题
如果找不到产业升级的难点、堵点,则政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从明年开始,最主要要从三个方面解决我们的结构性问题和改革方向问题。
第一,推动全国尤其是县级以下的行政区从工业化向知识化的转型。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已经改变,已经在从工业化向知识化转型。这个转型如果转不过去,增长就会停滞。
县以下行政区从工业化向知识化的转型,需要有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不是修公路、铁路,也不是建房子,而是办大学。实现知识化的创新,需要有一个场所用来传播知识、创新知识。所以解决农村,尤其是县以下行政区从工业化向知识化转型的第一步就是中国每个县都要建一所大学。
有人会问,现在大学已经很多了,每年招生的人数好像比新出生的人数还要多一点,为什么还要建大学?这是误解了我的说法。我说县里面应该建大学,主要是解决结构转型的问题。首先,县里从制造业、从工业化向知识化转型需要大学,专业服务业里——大健康、大金融、大科技,还有水利、环保、碳排放等等,都是需要大学来承载的。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教育,县里需要教育,中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等都是需要培养的;二是大金融,大家有了一定的存款之后,县里需要有财富管理服务,需要会计人员;三是大健康,每个县都有医生、护士,尤其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需要对老人进行护理。在县里建一所大学,里面可以有师范学院、医学院、会计学院等等,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每个县里的医院自然就成为这所大学的附属医院。
县里的大学可以做什么?第一是成人教育。待业、转行人员去哪儿培训?成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应该把自学高考、网络大学等开放大学,都纳入到正规的县级大学里面去。
除了成人教育以外,县里的大学是不是还可以招收新生?我们都说需求不够,其实并不是。以北京为例,北京上高中的需求巨大。现在大部分的政策是有一半的初中生上不了高中,要上职高。按照北京的政策,有相当一部分清华大学教授的孩子是上不了高中的,只能上职高,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义务教育从九年制改成十二年制?
我上初中的时候是1976年,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所在的地方叫江苏省如皋县戴庄公社,我在戴庄初级中学。初级中学本来只有初中,但是70年代农村公社的初级中学都“戴帽子”,办了高中了。我上初中的时候,全国所有农民的孩子都可以上高中,为什么四十多年以后,现在教授的孩子还不能上高中?
算下经济账,九年制义务教育一年的学费大概三四千块钱,如果把所有的成本加在一起,大概一个孩子一年不到两万块钱。比如,我们一年有约1000万孩子出生,三年高中有约3000万的学生,一年花费6000亿元左右,我们出不起这6000个亿吗?这将立即在全国各地创造出上高中的需求。
有人说,不需要上高中,因为我们缺的是技术工人。缺不缺技术工人,难道不应该让家庭、让孩子自己选择吗?为什么硬要告诉这些孩子说,你要去做技工?我不理解。即使做技工,上完高中之后再去做技工难道就是浪费吗?如果让现在的每个初中生都去上高中,高中毕业之后有一部分孩子还是考不上大城市的大学,就让这部分孩子去上县里的大学,不是很好吗?所以,学生对县办大学是有需求的。
如何做到每个县都有大学?有人说,全国已经有好多大学了,大学都招不满学生,县里为什么还要办大学?招不满学生的大学大多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生都招不满了,难道就不能搬个地方吗?所以,地理上对大学需要结构性优化。我们应该把大城市里招不到学生的大学,搬到县城里。
最后,大学的老师从哪来?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的研究生毕业,他们可以选择回到县里做大学老师。另一方面,如果全国每个县都办大学,就是两千多所;在全国挑选两百多所重点大学,现在网络技术这么发达,县城大学没法开设的课程,让清华等重点大学开设后把课程通过网络进行教学,一所重点大学带十所县级大学完全带得动。
县里的大学和大家理解的清华、北大不是一回事,它是每个县里知识经济的发动机,是知识经济的一个基础设施,学生培训完成后,就可以进入相应的专业服务业工作。
在县里办大学大概对经济有多大的拉动作用?每所大学一年投资大概10亿左右,可能要投十年,才能慢慢把学校建起来。如果全国再办两千多所大学,每年就是两万多亿元人民币投资,仅这一件事大概就能推动GDP增长1到2个百分点。
第二个方面是对技术的进口替代。我们本来的大部分核心技术都是进口的,怎样创造需求?这就需要进口替代——要用国产的技术来替代以前从国外进口的技术,这样使得国内的技术生产有需求。技术的进口替代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补贴,一是惩罚,主要依靠产业政策。我们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发现,对技术的进口替代,不能补贴在生产端,最主要的应该补贴在需求端,需要补贴市场。
我们应该对使用国产技术的企业予以补贴。比如,只要使用国产芯片生产手机的企业都补贴10%,不使用国产芯片的企业则要罚款。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比例,比如国产技术的市场份额大概占30%左右,那就是对30%的技术的进口替代,这项政策同时也会使得我们在知识经济阶段的产业升级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提到进口的技术替代,其需求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指定,比如,采购技术的时候规定只能采购A、B,这种做法不可取,还是要让市场有充分竞争。政府需要制定一些规则,把需求打开,但是满足这个需求的必须是一个竞争性的市场,这样才能使得国产技术有竞争力。
第三,对于创新经济和知识经济,要有新融资方式的改变。知识服务行业,它的融资方式和以前是不一样的。创新行业在刚起步时需要风险投资,比如,谁知道李子柒能不能火起来?如果一个不知名的主播去银行贷款做直播,贷款很难获批。过去二三十年,地方财政主要是通过土地财政的融资方式向银行贷款,我们的融资方式需要适应现在的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融资方式要改变。
总而言之,第一,全国大部分地方,尤其是县以下,需要实现或者开始从工业化向知识化转型。第二,向知识化转型之后,要创造市场需求,市场需求主要在于对进口技术的国内替代。第三,对于创新经济和知识经济,要有新的融资方式的改变。如果我们能在这三个问题上有所突破、有所发展,那2024年及今后的经济增长完全是可以期待的。中国的人均GDP才是美国的六分之一左右,还有六分之五左右的发展空间,当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网易财经智库(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网易财经智库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