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市IPO失败,铁拓机械准备换地方,痼疾难消,新的又来了……
2023-12-04
更新时间:2023-12-04 19:54:17作者:橙橘网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 实习生刘姝、谢泳妍 广州报道
ESG评价标准体系作为ESG生态的重要基础设施,既是企业、投资者、政府与监管机构等各方分析和决策的重要参照,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重要抓手。
具体到企业而言,ESG不仅能帮助企业把握绿色转型发展的机遇,在ESG监管日趋严格的大背景下,参与ESG还能够降低企业面临的环境、社会与治理的风险。
中证指数有限公司ESG业务部总经理赵永刚表示,从企业价值角度来看,积极践行ESG的公司往往还具有更好的企业管理质量、长期的可持续盈利能力和现金流。中证ESG数据实证分析显示,ESG评价较高的企业,在未来一年相对ESG评价较低的公司,具有更好的盈利能力和分红。
尽管ESG在中国投资市场受关注度不断提升,ESG投资市场建设也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健全、评价体系繁多,评估结果差异较大等问题,这也为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不少困惑。
对此,赵永刚建议,要加快建立兼顾全球共识并结合本土特色的ESG评价标准,并积极推动ESG产品创新发展,积极强化投资者的资本基础,特别是积极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等中长期投资力量践行ESG投资,引领ESG投资的发展。
ESG评价体系需基于国际共识,兼顾中国特色
南方财经:请你介绍一下中证ESG评价体系以及特点
赵永刚:作为沪深交易所共同设立的金融市场指数提供商,中证指数公司在2020年对外发布了中证ESG评价方法。
目前,中证ESG评价体系包括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三个维度,由13个主题、22个单元和近200个指标构成。其中,环境维度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揭示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和机遇;社会维度反映企业对利益相关方的管理能力及社会责任方面的管理绩效,揭示企业可能面临的社会风险和机遇;公司治理维度考察企业是否具有良好公司治理能力或存在潜在治理风险。
中证ESG评价方法主要有三个特点。
首先兼顾全球共识框架,充分结合中国特色。在大的框架上尽量兼顾国际有益共识,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发展阶段,选取更适宜的指标;在公司治理维度,设置质押、资金占用以及违规担保等指标的管理运营议题,反映公司财务风险与质量等。
其次是“兼顾风险因素与机遇因素”。中证ESG评价不仅设置了碳排放、污染与废物排放等风险主题衡量企业面临风险,同时设立了绿色收入、环保科技研发等绿色机遇指标,对于积极进行低碳转型的公司,也会有“加分项”,全面客观反映转型企业的ESG水平。
三是对ESG争议性事件处理更加精细化。中证ESG评价会纳入监管处罚等权威媒体、政府机构公开信息,根据事件性质、影响程度与范围、事件发生时间等原则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准确反映企业ESG风险管理能力。
南方财经:ESG评价体系需要兼顾国际共识,但也要考虑本土实际情况,你刚才介绍的兼顾全球共识框架,充分结合中国特色如何体现在ESG评价体系中?
赵永刚:在构建中证ESG评价体系时,中证指数公司秉持的重要原则是“基于国际共识框架,兼顾中国本土特色”。
一是“求大同”。中证ESG评价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具有国际共识的可持续框架设置相关议题。针对应对气候变化、确保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分别设置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强度以及管理,以及水资源、污染与废物排放等国际共识和关注的核心议题;针对促进充分生产性就业等目标,在社会维度中分别设置了企业贡献及员工单元,反映企业在员工的雇佣关系管理、福利政策与职业健康等方面的表现;针对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立有效、负责的机构等目标,在公司治理维度设置了机构设置及运作等指标,反映企业的治理情况。
二是“存小异”。结合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发展阶段,中证ESG评价选取了更具本土特色的议题与指标。对于社会责任维度,中证ESG评价结合我国国情,设置了“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议题。同时对于研发投入等适合中国的特色议题给予更高关注。企业研发投入不仅是基本面的维度指标,也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护城河,更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能力。研发投入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贡献也具有正向贡献。这也是中国引领ESG领域的创新实践。
在环境维度,结合我国转型发展特征,设置了绿色收入等环境机遇等议题,对于高碳行业也能客观反映其ESG水平;在公司治理维度,聚焦本土上市公司治理焦点问题,设置涵盖质押、资金占用以及违规担保等指标的管理运营议题,反映公司财务风险与质量;设置公司治理风险议题,反映ESG争议性事件对公司运营影响;设置“中小股东保护”等议题适应我国个人投资者数量众多的国情。
南方财经:类似“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指标如何让国外投资者理解和认可?
赵永刚:这事实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的议题能否走向国际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不少国内企业和机构反映,国际评价机构的部分评级方法并不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例如,部分海外机构会要求独立董事占比高于二分之一,但中国的证券法则要求三分之一即可。但事实上,独董的数量越多并不意味着公司治理水平越高。
事实上,对于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议题,在国际上其实可以找到可参照的标准。如共同富裕议题,可以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解决贫困的目标,乡村振兴议题,则类似于国际上的社区建设等社会责任目标。
因此,我们一般会将中国特色的指标维度,放到国际通用的框架中的同类议题进行对标,从而让国际投资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本土化指标。
养老金是ESG投资领域的重要力量
南方财经:目前,市场上ESG评价机构较多,ESG评价结果也具有较大差异,你觉得这种分歧主要是什么原因?
赵永刚:这些分歧从本质来看,ESG作为非财务信息的界定和度量迄今为止仍未形成普遍接受的标准。
而从技术的原因来看,差异主要体现为评价范围、核心议题以及权重差异。
从核心议题的角度来看,差异体现在更多具体的方面。例如法律法规差异,如独立董事梳理标准的差异。而中证指数则更加关注独董的履职情况,是否提出过反对意见,专业背景,任职情况等;又如不同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差异,如绿色收入衡量企业转型发展,而不是简单对高碳排行业的一票否决;另外,还有本土特色差异的原因。如股权集中度方面,部分海外机构会认为国家持股过高有政府干预的担忧,而中证指数ESG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好坏没有明确的实证关系;最后,基础数据处理精细化程度也导致了差异的产生。例如对争议性事件分级分类处理,不同评价体系会根据影响大小、作用时间、发生主体赋予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的扣分处理。
南方财经:面对越来越多的ESG评价体系,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适宜的ESG评价结果?
南方财经:如何选择权威性更好的ESG评价结果,其核心是要关注ESG评价标准构建的逻辑与原则,以及对外披露的程度。比如,在构建ESG评价体系时,是否遵循了科学性、实质性和客观性的原则。在方法设计方面,是否基于翔实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在指标选取方面,是否选取对企业有实质影响的指标;在透明度方面,是否对市场详细披露了相关方法。这些对于市场清晰认知和理解ESG评价标准具有重要影响。
南方财经:随着ESG在中国投资市场受关注度不断提升,ESG评价、咨询、辅导等相关行业发展迅速。在此情况下,ESG生态建设面临哪些挑战?
赵永刚:当前ESG投资、实践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两点。
一是ESG基础设施不健全,尤其是ESG信息质量不高、规范性弱、可比性差。目前,企业ESG披露形式不太规范、ESG关键信息的可比性差,尤其对于温室气体排放量、企业具体执行情况信息口径不一、披露更少,而且定性信息居多,定量信息偏少,绝大部分ESG信息存在非结构化特征,制约了国内ESG领域的发展。
二是ESG投资存在“漂绿”的情况,阻滞社会资源及资金向ESG表现优异的上市公司有效流入。基金“漂绿”本质是金融机构通过夸大或虚假宣传其投资产品遵循ESG理念或满足ESG标准,来达到诱导客户投资、促进产品销售、吸引资金流量的目的。与此同时,当投资机构缺乏成熟、权威的ESG评价标准作为参考,客观上也存在难以准确识别“漂绿”行为的情况。
南方财经:面对这些挑战,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推动ESG投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赵永刚:首先是建立兼顾全球共识并结合本土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规则、ESG评价标准。实践中,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文化背景、信息披露程度以及指标适用性存在差异,不能,也不应当照搬国际做法,应该在考虑全球有益经验情况下,充分考虑我国阶段性发展特征,同时要积极进行全球ESG投资领域的交流,强化沟通,减少分歧,积极参与全球ESG信披准则制定工作。
其次,是积极推动ESG产品创新发展。一方面要加大ESGETF等投资产品创新,在产品审批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同时积极推动ESG指数期货期权以及ESGETF期权等衍生品推出,为ESG投资管理提供管理风险工具。
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指数在推动ESG投资实践的重要载体作用。相对于主动投资可能存在的“漂绿”行为,ESG指数具有公开透明的编制规则,会明确指出所使用的ESG评级标准,可使投资者清晰地了解到所投资的公司的ESG属性,降低“漂绿”风险。指数化投资和ESG投资结合能够发挥长期投资优势,通过ESG指数基金、ETF以及指数衍生品,为养老金等投资者提供多样化且易于参与的投资形式。
最后,要积极强化投资者的资本基础,推动社保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践行ESG投资。政府和监管机构应积极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等中长期投资力量践行ESG投资,引领ESG投资的发展,从全球来看,养老金都是ESG投资领域的重要力量。
数据:截至2023年上半年,A股公司中有1767家发布了2022年度ESG类报告,占比提升至35.18%。其中,设置碳减排措施的公司数量达3161家,占比增加18.3%;环保投入总额达1.29万亿元,绿色收入总额达4.79万亿元,较上一年度提升56.9%。
截至2023年二季度,国内含绿色信贷、可持续债券、ESG公募基金在内的广义ESG投资规模约37.5万亿元,近乎是2020年的两倍。此外,指数化投资成为ESG实践的重要趋势,ESGETF和指数基金规模达1297.9亿元,在ESG公募基金中占比达40.7%。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