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到底什么才算适合?

更新时间:2023-12-05 12:30:15作者:橙橘网

关于学习,到底什么才算适合?

前两天因为人朝风波的话题,聊到了选择“适合”的学习模式的问题。

其实,对于当下的情况而言,我们并没有很大的权限选择所谓适合的学校,尤其是公立体系、以升学考试为目标的学校。

理想的学校,一般人进不去。通过选择能进的学校,要么孩子是需要有能力给学校出成绩的,所以跟着卷有时候也是迫不得已。

要么家长是有能力的,帮孩子获得了可以选择的机会,既然机会稀缺,那自然也不能轻易躺平。

而如果学校很宽松的,家长又不敢选或者不愿选,就比如之前的北大附,风格与众不同,是一种很大胆的尝试,但是家长不同意,把校长干下课了。

所以你看,卷是时代之殇,也是选择的结果,而选择是不得不选。

那么,学校模式不太容易选择,个体家庭有没有可能去做自由选择呢?

可以这么说,这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

但是如果你把问题全都归结到不自由上,那也是不对的。毕竟我们的时代比以往时代肯定是进步很大的,尤其是在自由选择方面。

是否适合,我觉得有两个维度可以参照:

第一个维度是从家长视角看,孩子学习能力的高低其实是比较容易识别的。

根据学习能力去排除不适合的模式,选择相对更适合的学习方式是比较保险的通路。

这个很有实用价值,比如孩子上学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给孩子做学习规划,将来走什么路线。

而按照什么样的节奏学习、选择什么升学路线,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孩子的学习能力。

孩子还很小的家长一般会困惑于如何判断孩子的学习能力,其实比较简单,就是对比,因为升学考试是排位赛,你需要知道孩子在人群中的位置。

因为校内学习不太能看得出区别,所以需要把孩子放置到更大的群体中去,建立一个更广阔的参照系。

比如奥数班的班型,或者按照流行情况试试超前学,看看孩子的接受程度,是可以超前学三年、两年、一年还是一学期,乃至一个寒暑假,基本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这也是为什么小升初即便不择校也还是要折腾一下的原因。你突破了个人眼光的局限之后,才知道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你的300分小孩儿在孩子群体里是怎样的。


和家长们交流,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家长上了初中之后才知道原来还可以选择竞赛。

一个从来没考虑过的问题,现在突然需要做选择,都不知都该如何下手。

竞赛式学习表面看是一种超前学习,实质上是基于个人学习能力高低、思维习惯好坏的学习模式,不是时间堆积就可以搞定的。

也就是说,且不用考虑能否拿奖,想要学习竞赛内容:

首先学习能力要足够,其次是要有一个愿意进行深度思考的思维习惯,思维上懒惰的孩子学不来,最后学习习惯还要好,要有规律地刷题等等。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能力很强,但是习惯不好,不爱做题,他可能可以学习竞赛内容,但是他走不远。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很刻苦,但是学习能力一般,那他去学习竞赛内容可能会失去学科间的平衡、得不偿失。

因为现在重新兴起的竞赛热,一些学校选择在竞赛方面投入很大资源,家长们就觉得学竞赛是一件很荣光的事情,至少在智商方面得到了认可。

有时候甚至会为了这点荣光,不顾及现实情况了。

虽然说实话有点伤人,但是为了对一万多读者负责,我还是要说,没两把刷子不要胡乱投入资源,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可能极大。

倒也不是说绝对不要尝试,而是说要好好评估、提前筹划、合理安排,这样如果孩子适合,不浪费孩子的智商和能力,如果孩子不适合,不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

我一直在说,对于孩子来说,最宝贵的资源不是你投入了多少金钱、找到了多好的老师,而是他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哪,怎么用。

第二个维度是明了孩子的个性习惯,根据孩子的特质选择孩子的学习模式。

这个其实还要更难一些,很多时候也是无奈之举。

就比如,你看到别人家娃上了初中,还能语数外小四门都上课外班或者一对一,成绩确实很受益,你也想这么干,给你家娃都安排上。

结果会怎样呢?

很可能成绩没提升,反而还下降了。

这个我尝试过好几次,就是感觉娃还差那么一口气儿,就想通过外力推他一把,结果就是适得其反。

我群里的家长们都很好,有时候会私信我说,赶紧给娃加加码吧,我某个朋友初中娃一直课外学习,一对一查缺补漏,现在上了高中,适应的很好,花钱解决问题真香。

我会忍不住再去尝试一下,结果娃异常反感加餐,上课没精神,整个人都委顿不堪,让我觉得很泄气。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孩子初一的绝大部分课外时间都是浪费掉了,看着学了挺多,回头一总结,发现啥也没落下,大考成绩还逐次下降。

初二彻底回归课内,孩子精神好了很多,最近又尝试给他加点内容,又肉眼可见地委顿下去,为此还导致亲子关系不睦,夫妻争吵不休。

就,感觉很无奈。

我看着别人家的娃周末能上五六门课,上完之后还能立刻完成作业,简直想要自戕。

其实,还不如拿出一些时间增加周末的运动、活动,孩子精神状态反而很好,精神状态好,平时的学习就效率高,成绩也能有起色。

那么,为什么孩子和孩子之间对于课外学习的差别这么大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个性问题,根本原因是习惯培养不到位。

个性方面,一个从小没有经过快节奏高压力学习的孩子,你让他突然进入这种状态,他做不到,而且到了青春期比牛还倔,家长已经束手无策了。

习惯培养不到位也说得是没有从小进行温水煮青蛙,逐渐适应多学习学得深的状态。现在想要临时培养,来不及了。

PUA都是需要天长日久地进行的。

确实有一部分家长对此感受深刻,私下和我聊过,孩子到了初中之后,发现没有提前学,或者没有深入地去多学一些,是现在遇到各种问题的主因。

一步晚步步晚,哪怕是身处头部,除了极其顶尖的孩子,大部分也还是靠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获得比较稳定的竞争优势。

如果是这种情况,也没啥太好的办法,要么想办法尽快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其实这个更难),要么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特质,按照他的节奏和方式安排学习。

这时候想要一个快速改变,几乎没可能。

现在一说刷题,大家就觉得很low。然而实际情况是,低端重复刷题确实不可取,但是想要取得好成绩,刷题必不可少。

能够刷得进题,把报的课都认真上完,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如果孩子能做到,家长还要高兴花钱可以解决问题,真是太好了。

当然,家长要做的是要怎么实现有机刷题而非重复作业。


以上从两个方面主要谈了不适合,那么怎么才算适合呢?

我觉得所谓的适合,就是孩子一直处于一种相对比较舒适的状态。

人朝事件的驳论贴里,有个孩子说他觉得每天六点半到校学习,等七点多同学们来学校的时候,他心里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已经多学了半个小时,所以他觉得人朝的安排完全没有问题。

我看着这个孩子真的很羡慕,初三的男孩子,完全找到了自己的状态,不看别人怎样、不被外界影响、不假装轻松,踏踏实实地做自己。

只要孩子自己愿意,他就是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状态,哪怕从时间表上来看比较“魔鬼”。

但是如果孩子不愿意,你非要逼他头悬梁锥刺骨式地学习,他有一万种办法让你的计划泡汤。

我见证了上课的时候玩手机,手机被收了在电脑上打游戏,游戏被控制之后就坐着发呆的多维破坏方法。

人生难得我愿意。被勉强是最差的状态。

家长只能尽可能把勉强变成自愿,但是这个其实很难很难,否则大家都是教育专家、成功学大师了。

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就把那些上着课打游戏的时间匀出来,去打球、去爬山,哪怕去看一场演出、看一部电影也好。

放松过的大脑可能更有利于学习吧。

当然,还有一种孩子,什么方法都不好使,只要是学习,怎么都不适合,这个......要不就顺其自然吧。

或者,换张牌上桌?

今天难得得好天气,打算出门遛圈圈儿。

本文标签: 初中  习惯  学校  刷题  教育  学习  课外班  小学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