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南京市”,彻底绷不住了

更新时间:2023-12-06 16:36:33作者:橙橘网

“安徽省南京市”,彻底绷不住了

文|凯风

南京,究竟是谁的省会?

01

徽京,再一次出圈。

据现代快报报道,近日,两份来自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执行裁定书》中,出现了“安徽省南京市”的字样。当事法院表示已予纠正,同时责令相关责任人做出深刻检讨。



南京本是江苏省会,安徽省会则是合肥。“安徽省南京市”,一次性“得罪”了两个省,再次做实了南京作为“徽京”的身份。

然而,这个低级错误并非第一次出现。

有媒体根据裁判文书网相关关键词搜索,发现50多处“安徽省南京市”之类的表述,多地法院中招,其中不乏南京本地的机构。

早在2021年,南京某区法院在“一纸判决”中,就错将自己所在的江苏省写成安徽省,赫然出现了“安徽省南京市”的表述,一度登上热搜。



更有意思的是,在口罩防控期间,安徽马鞍山市曾发出一则提醒,省内返城不用核酸检测,省外返城需持核酸阴性证明。

这则提醒特意强调了一句:南京是省外,要做核

一次是偶然,两次是凑巧,三次四次乃是几十次,只能说明,“徽京”的概念太过于深入人心。

02

徽京,究竟从何来?

其实,徽京并非网络生造的一个梗,而是不乏历史与现实的背书。

从历史来看,在明清时期,南京一直都是江苏、安徽两省共同的省会。

无论是明朝时期的南直隶省,还是清朝的江南省,都是以南京(江宁)为首府,辐射横跨江苏、安徽、上海及江西部分地区在内的大半个江南地区, “徽京”之名正是由此而来。



直到康熙年间,江南省才正式分家,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一边取江宁、苏州首字命名,一边取安庆、徽州首字之名。

然而,最初的安徽布政使司(类似于省政府)仍然常驻江宁(即南京);直到乾隆中期(1760年),安徽省会才从南京搬往安庆。

即使两省分家,但乡试制度仍维持原有模式,南京的江南贡院作为两省共用贡院的格局,一直维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之际。

正因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江苏与安徽的地方方言相差不大。

除了苏锡常以吴语为主,南京及周边地区、安徽中部都属于江淮官话的范围,两地能实现深度融合,并非没有理由。

整体来看,自元朝设立行省制度以来,只有700多年的历史,而南京作为江苏、安徽两省省会就有四百多年之久。

安徽省治也是历经变迁,从最早的南京,到后来的安庆,再到1952年合肥正式成为安徽省会,一直到今天。

这些历史渊源的存在,让南京作为“徽京”的说法不胫而走,并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03

回到当下,南京都市圈的获批,某种程度上也为“徽京”正了名。

202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两省共建“畅达都市圈”。

这是全国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也是全国第一个获批的跨省都市圈,更因其由“江苏、安徽两省共建”,而被认为是对“徽京”无声的加冕。

根据规划,南京都市圈成员包括江苏南京、镇江、扬州、淮安以及常州2个区,和安徽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4个城市。



要知道,安徽共有16个设区市,南京都市圈一次性拿走4个,这些地市或许在江浙沪包邮区并不起眼,但在安徽省内无一不是经济大市。

其中,芜湖是安徽第二大市,也是唯一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而滁州、马鞍山GDP总量在安徽省内分别位居第3和第6位。



得益于这些地市的贡献,南京都市圈成了全国仅有的7个成熟型都市圈之一,2022年GDP总量达到4.86万亿,与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都市圈同场竞技。

南京都市圈,“势力范围”为何如此之大?

且不说“徽京”历史的存在,就在南京都市圈规划获批之前,这一跨省都市圈就已低调发展了20多年,与其说是政策背书,不如说是市场力量使然。

早在2000年,江苏提出打造以省会南京为中心的经济联合体“南京都市圈”,随即得到江苏省内的镇江、扬州和安徽省的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地的响应,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都市圈。

等到2007年,第一届“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召开之际,南京都市圈已经形成了“1+7”的城市格局,囊括江苏南京、镇江、扬州、淮安以及安徽马鞍山、滁州、芜湖、巢湖等8市。

2010年,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地级巢湖市一分为三,分别并入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史称“三分巢湖”。

借此调整,合肥成了强省会合并式扩容的先行者,但地级巢湖市不复存在,由此淡出了南京都市圈之外。

等到2013年8月,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升格为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安徽宣城正式加入,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安徽城市之所以蜂拥而入南京都市圈,除了南京本身经济实力强劲之外,这些城市多数都与南京毗邻,与南京的通达时间,远远少过省会合肥。

投桃报李。从十几年前开始,南京的交通规划,就在有意地向都市圈内扩散。从最早的高铁高速,到最近的地铁,都是如此。

目前,南京到安徽马鞍山的地铁S2线,南京到安徽滁州的地铁S4线都在建设之中,有望于2026年-2027年正式开通,届时南京与安徽多个地市将进入同城化时代。



正因为市场整合力量的存在,等到国家层面的都市圈战略横空出世,南京顺理成章拿下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迎来新的发展时代。

04

对于“徽京”,江苏和安徽如何视之?

在坊间,江苏素有“十三太保”和“散装江苏”之省,13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城市之列,都不乏独当一面的能力。

正因为经济强市林立,省会南京想要如同成都、武汉、西安一样上演强省会之路并不容易。

过去几年,南京曾经推出“强省会”战略,但几年过去,南京依旧是经济首位度最低的省会之一,与济南共同位列倒数第一第二。



既然做不成强省会,那么跳出一省之地,打造强都市圈不失为替代选择。

在国内,有哪个省会的影响力能横跨两个省?这正是影响力的体现。

对于南京都市圈,江苏省内自然乐见其成,但安徽如何视之?

与许多人想象不同的是,安徽省不仅毫不介意,而且出台规定,鼓励各大地市主动向周边经济强市靠拢,充分发挥“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

根据安徽省印发的文件,支持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动黄山、宣城、池州市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发展,共同谋划一批区域重点合作项目。

这正是格局的体现。



要知道,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最年轻的成员,安徽与江浙沪“包邮区”之间存在明显的经济落差,且不说省会合肥与沪宁杭甬仍旧存在差距,而大量的皖北地市仍需江浙沪的直接对口帮扶。

这种背景下,与其自成一体做大强省会,不如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大局,借力于发达地区,从而实现共赢。

所以,在一个几乎所有省份都以打造“强省会”为荣的时代,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桎梏之下,安徽能打破画地为牢的桎梏,鼓励各大地市跨省发展,拥抱南京、杭州乃至徐州,可谓格局大开。

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应有之义。

打破行政边界带来的限制,打破强省会的虹吸效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良性竞争,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所以,南京是不是“徽京”又如何?到底是江苏省会、安徽省会乃至台湾省会又如何?

携手发展,才是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