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卖拐,新华社带货

更新时间:2023-12-24 12:12:31作者:橙橘网

最高法卖拐,新华社带货

击下方小卡片关注燕七公子

作者 | 燕公子

这年头,当你问领导是或否,他却开始考你语文,你就得心里有数了。

是,就是一个字;否,就是一堆字。嘴上不好明讲,但避重就轻又不知所云的长篇大论,就是卖拐的标志,你要有瘸的准备和觉悟。


上线了十周年,一度被誉为中国法治建设里程碑的“中国裁判文书网”,近日来一直深陷于“烂尾”质疑,其最高时期上线文书高达2300万余份,到了今年,却只剩下300多万份。

新文书在减少,旧的判决也在不断撤下,很多以前可以查到的卷宗,忽然就消失了,这也让人们心生疑惑:

线上公开法律文书,究竟是硬性规定,还是有弹性空间?上线文书和不上线文书的区别在哪里?上线又撤回的原因是什么?

与此同时,一份《关于建设全国法院裁判文书库的通知》的红头文件在网上流传,将于2024年1月上线运行全国法院裁判文书库,仅支持法院内部人士在内网查询。

由此一来,质疑声就更大了:既有文书网,为何又建文书库?文书库只能内部查询,是不是意味着面向公众的文书网就将从此关停了?以后公众查询司法卷宗的渠道是什么?

就舆论关注的问题,12月22日,最高法发布了一篇答记者问作为回应,通读全文,其语言造诣之高深,实在让人拍案称绝,一句话总结:句句不提“关停”,却又字字都是“不继续”。

第一,记者问:“案例库是否会向社会公众开放?”答:“案例库建成后,当然要向包括专家学者、律师、当事人等在内的社会公众开放!”

一个“等”字,就把普通民众这个最大的社会公众群体给略过了,说起来是有问有答,但普通民众是否能在案例库检索文书,依旧没有答案。

第二,记者问:“中国裁判文书网近年的上网文书数量呈大幅下降趋势,这是否意味着最高人民法院深化司法公开的方向有所调整?”

答:“自2021年以来,优化裁判文书公开机制的工作一直在有序开展,但从未叫停过文书上网……需要强调的是,公开与公布不能划等号,司法公开并不意味着所有司法信息都要在互联网上发布。”

也就是说,最高法确认近年来上网公开的裁判文书一直在减少,但他们管这叫“优化“,并不叫“关停”,这也表明,减少文书公开是有意为之。

至于为何要优化,最高法也给了好几种理由,一是上网文书“畸多”,检索不便,尺度不一,参考意义不强,二是要保护当事人隐私,三是海量文书内有大量国情社情信息,曝光的话有安全风险。

但这几条理由也着实牵强,民众上网检索文书,网站内的文书量肯定是越全越好,多了不方便检索,难道干脆撤下就方便了吗?至于隐私权和国安方面,真的就像两块砖,哪里有用往哪搬。

最让人迷惑的还是那句“公开与公布不能画等号”,这二者有何区别,估计语文老师来了也得懵。

按照最高法的说法,庭审依法公开进行,裁判文书经宣判并向当事人送达,都叫公开,不一定非要上网发布,问题是公民们哪有时间每天现场旁听庭审?

第三,记者问:“今后,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是否还会上网公开?”答:“坚持严格依法原则。民事、行政诉讼法都规定了公众可以查阅生效裁判文书,但并未要求生效文书必须在同一网络平台上集中公开。”

这回答也是绝了,法律规定公众可以查询文书,但没规定文书必须在同一个网站集中公开,所以不上传文书到法律文书网也是依法在办事。

咱们上传到别的地方,公众自己查不到,不会查,那并不是咱们的问题。

不得不说,记者已经尽力了,连抛几个问题,个个都直击核心,奈何最高法的高人实在太高,句句有回应,却也句句有弹性。

那么,最高法的回应是否真的就无懈可击呢?

实际上,2016年10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早就对相关问题有过明确要求。

该规定的前两条,即是——

第一条 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应当依法、全面、及时、规范。 第二条 中国裁判文书网是全国法院公布裁判文书的统一平台。各级人民法院在本院政务网站及司法公开平台设置中国裁判文书网的链接。

也就是说,早在2016年,中国裁判文书网就被明确为公布裁判文书的统一平台,并且,这个规定也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

而今说“民事、行政诉讼法并未要求生效文书必须在同一网络平台上集中公开”,实际是钻了主语的空子,民事、行政法没要求,但是你们自己曾经白纸黑字规定过,难道不算吗?

中国民众可以说是全世界法令配合度最高的国民了,无论是立新规,还是废旧约,无有不从,但最起码的布告和流程得有吧,这不仅是对民众的尊重,也是对法律的敬畏。

这件事最让人心凉且心惊的点在哪里?十多年来一整套行之有效、在整个社会中扎下根的文书公示体系,说废就废了,连个正式文件都没有,等民众自己察觉出来时,几千万的上网文书已经撤的只剩下三四百万了。

并且,此事的不良影响很可能还会有长尾效应和示范效应,当下公信力一降再降,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政务处理不规范、不透明,而今连法律部门也一意关闭外部监督的大门,其他部门也会争效仿之。

阳光是最大的防腐剂,自闭大门意欲何为?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一句话:如果人们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他们就不知道你做错了什么。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另一件事,最近网上对新华社请明星直播带货争议声很大,有人认为作为国内顶级官媒,直播带货有碍观瞻且涉嫌与民争利,也有人觉得新华社自力更生,少吃点财政粮也没啥不好。


我搜了一下,其实不止新华社,央视网、央视新闻、央视财经,也都已经带过货了。



看着昔日主持台上风趣睿智的名嘴,搭配着明星卖力吆喝,确实让人心里感觉怪怪的,但转念一想,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官媒亲自出面,占下草根网红们的市场不是轻而易举吗?

只是不知道,官媒收取的坑位费和卖货利润,归属哪里?当下次再有带货主播受争议时,官媒们当以何种姿态下场批判?若自己带的货也出了品质纠纷,官媒们又该拿什么挽回脆若瓷器重逾珠宝的信任?

宇宙的尽头是带货,天天忧虑青少年价值观被带偏,担心实体经济被击垮,官媒亲身示范,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吗?

最高法卖拐,新华社带货。

该开放的领域,关闭了,该封闭的领域,开放了。

当一个国家的律法与媒体都倒置了本末,丧失了初心,谁又能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End -

快意恩仇的燕公子

Liurushi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