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观财报|英力股份及2人被警示:内控制度不健全等
2023-12-27
更新时间:2023-12-27 18:30:51作者:橙橘网
初一的家长们大抵都是神采飞扬的。
不管通过何种途径,如果娃进到了满意的学校,家长必然会信心十足。
不是想着超前学个三五年,考他个竞赛证书,就是想着争取初二结束或者初三前半年就要搞定好高中。
就算没进入理想的初中,家长们也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条大鲤鱼,生来就是为了跳龙门的。
一上来就摩拳擦掌直奔校额名额而去,一有时间就想和那些好学校的家长比武逗狠。
也因此,基本上,初一阶段学校是装不下这些孩子的。
他们会拿出不小的一块精力用作各种瞎折腾。有的人就连基础都没搞明白呢,就要去刷小蓝本,就觉得刷小蓝本特别高级。
当然,这种状况最多也就持续一年,大部分人就发现孩子的能力难以为继。
到了初二,涉及到智商分层,如果你还在云里雾里,那孩子多半校内就要跟不上了。
当然,这么搞的多半都是把精力放在数理科目上的,因为只有数理才有这么折腾的可能和一飞冲天的机会。
很多孩子为此甚至忽视乃至放弃了语文和英语。
也当然,最后发现,除了个别顶牛,数理学的溜溜转,确实可以做为安身立命之本,大部分孩子还是要走中高考的常规路线。
这时候如果发现语文英语严重瘸腿就晚了。
那么,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计划和安排呢?
我觉得如今的小奥学习模式要背很大的锅。
曾经,能否学奥数,参加奥数比赛,是学校的事情,老师们觉得哪个孩子可能资质不错,就会推荐他们去参加一个考试。
考得出来就专门给机会培养一下,考不出来也无所谓,不影响任何事情。
这样的自然选择过程,虽然对于选拔数竞人才效率不高,但是有利于真正有天赋的人自己冒出来。
等到了号称教育减负时代,禁止把难学的小奥摆上台面,但是为了寻求机会,家长们都是自己偷摸找机会去学。
而且因为准入规则不明确,人人皆可学,这就造成了学奥数是个很容易的事情的假象。
很多孩子花很多时间去学奥数,甚至有的家庭为了择校赌上全部时间和精力去学奥数。
虽然最终也获得了想要的机会,但是到了中学,需要面对数理能力依然平平,而语文英语又基础太差的现实。
这样的模式,既没有减负,虽然也让真正有天赋的孩子能够脱颖而出,但是也赔上了很多孩子的精力时间和机会。
整体而言,效率是降低了。
当然,效率低了无所谓,政治正确,表面公平就好。
也因为对于小奥的这种“亵渎”,人人皆可踢一脚,让稍微有点成绩的家长就觉得未来可期,到了初中又是全新的阶段,大可以挽起袖子加油干了。
当然,刷了两学期小蓝本之后,发现学了很多,最后剩下没多少的时候,慢慢的才会回到现实中来,明白学习还是要脚踏实地的好。
为什么会聊到这个话题呢?
前天看见有人发帖子说,觉得高中物理也是文科。
要知道,在很多前辈家长们的眼中,就连高中数学都不算难,最难的是高中物理。
现在这个家长说高中物理是文科,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原来,这个家长在帮已经上了高三但是物理始终徘徊在及格线上下的孩子辅导功课。
追根溯源,发现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诸如牛顿第三定律这样的基本的定理公式都记不清,做题全凭感觉,而感觉又大部分是错的。
然后延伸到现在学校教学不按教材讲,都是按照自编教材赶进度,但是自编教材在系统性上肯定不如教材好。
其实,这个问题绝对不是到了高中才出现,也不是只有这一个家长发现了。
关于自编教材这事儿,几乎每个初中学校都不按教材讲解,好点的情况是教材一带而过,差点的情况是教材就是个摆设。
以效率为第一目标的时代,人人都向头部看齐,学校学习讲究快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学得快代表着学习能力强,家长们也乐见其成,甚至主动要求要快。
但是在这种以快为美的思想认识下,快会出现的问题就被掩盖了。
追求快的最大弊端就是基础不牢。
要知道教学是要以大多数孩子的情况做为教学基础的,但是现在这个情况变成大多数孩子要去赶着少数孩子能够达到的速度去学习了。
也就是说,按照这个节奏,只有少数孩子能够课内搞定,大多数孩子需要各种各样的补充方案。
对于中学的孩子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时间和精力。
家长们起初寄希望于通过课外班解决问题,结果发现,课外班也在赶进度,基础还是打不牢,最后要么自己动手,要么找一对一老师查缺补漏。
从整体看,只有少数头部孩子受益了,大部分普通孩子其实是受损的。
但是,这却是我们大多数家长支持的,觉得这样才能“追上”别人,这样才能保持优势,真是悖论。
想要学好,必须尊重学习的本质,先把基础搞懂,把地基打牢,不管哪科都一样。
所以,如果家里孩子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家长先不要着急去上什么压轴题的课,先看看孩子基本定理公式是否搞明白了,记住了,真的很重要。
当然,至于学校为什么都用自编教材,这又是一个需要探究的话题了。
一方面,自编教材可以个性化,可以发挥学校自己的教研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
有的学校自编教材严格遵循学习的费曼学习法和三轮复习效应,对于大部分的孩子学习效率,都是很有帮助的。
另一方面,现在的教材编写确实差强人意,不能达到很好地使用目的。
有一次孩子数学作业有一个简单的结论(填空题)不会写,也不查书,直接打了问号。
我看了真的有点生气,这都什么学习习惯呀,这种题你打问号是要留给谁呢?
我说你自己查书(教材)去,书上肯定有,他说没有。
我说如果书上没有算我输了,你可以开赌注,他气呼呼地把教材拿过来,我一翻书,呦呵,全新的一大本呀,上面连个标点符号都没有。
孩子说,这没有呀。
我拿过来一看,一大堆密密麻麻花红柳绿的文字当中,绕来绕去,最后在一个举得非常粗鄙简陋的例子当中夹带了这句很重要的结论。
难怪孩子找不到,他们本来就不看教材,偶尔看一下,这么一大堆的废话连篇,绕的不知所云,真让人捉急。
这和我们以前的教材完全不同,我们以前的教材都是定理要标黑,板板正正的黑体字,能独占一行的那重要性又上一层楼。
而公式呢,会先单独写出来,然后再证明过程和举例说明使用情况,逻辑清晰,明明白白。
这就应该是数理学科的特点。本来中国传统文化就被人诟病缺乏逻辑性训练,好好学数理恰好可以做为弥补。
好嘛,现在的教材简直就是在添乱。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乱,呵呵,据说是为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考试出题也是绕来绕去一大堆,读明白题就挺不容易的,所以很多家长一般不关心孩子功课,偶尔看一下,被吓一跳,还得怀疑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明明当年咱也大小是个学霸来着,怎么现在连题都读不懂了?
怎么说呢?
不尊重学习本质的教学节奏和不尊重学科特点的教材编写,可能是让我们孩子和家长都特别累的原因之一。
也是各种不合常理的卷的推动因素之一。
以上,今天说的有点多,也算是回应一下群里家长们的提问。
总之一句话,就是我们可以信任学校,但不能过于依赖学校,因为学校并不服务于我们某一个具体的家庭。
简单来说就是,系统的问题我们看看可以,但是管不了。自己娃的问题还是得自己尽快想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