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啼明:核聚变概念大涨大跌,应避免被短期波动迷惑
2024-01-05
更新时间:2024-01-05 17:44:22作者:橙橘网
中新经纬1月5日电 题:核聚变概念大涨大跌,应避免被短期波动迷惑
作者 罗啼明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
近日,由中核集团领衔,携手24家央企、科研院所和高校等联合组成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正式宣布成立。这一重大事件随即在资本市场上激起热烈反响,多家券商纷纷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受此影响,A股市场上相关公司行情也随之迎来一波小高潮。根据Wind数据,目前A股市场上有约30家公司被列为核电概念股。然而,其中此前四个涨停的利柏特、尚纬股份,5日收盘双双大跌,尚纬股份更是出现跌停,核电概念股中仅4家上涨。
市场炒作现象的根源
在清洁能源探索中,核聚变技术凭借其燃料资源丰富、清洁环保、高安全性及巨大能量密度等独特优势,被市场广泛关注。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至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30%,而核聚变技术被看作满足这一需求增长的关键途径。中国不仅大力推进了“东方超环”(EAST)和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等重大项目,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更是标志着核聚变技术在中国的探索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成为资本市场和科技界争相追逐的焦点。
这种炒作不仅为核聚变领域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也间接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从新材料到能源转换与储存技术,核聚变的热潮正带动着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协同进步。
对于企业和科研机构而言,核聚变的炒作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为品牌经营和投融资战略带来了积极效应;另一方面,过度的炒作也可能导致市场泡沫的产生,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保持理性和冷静的思考,对于核聚变领域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核聚变技术商业化面临的技术难题
尽管市场对核聚变技术满怀憧憬,但其要实现持续、稳定的核聚变反应,技术上必须跨越三个主要障碍:一是需要达到极高的温度,以使燃料转化为超过1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状态;二是确保等离子体达到足够的密度,从而增加原子核之间的碰撞几率;三是在有限的空间内长时间约束这些高温等离子体。而紧凑型聚变堆的设计虽然体积大幅缩小,但其对高温超导材料的性能要求却更为严苛,这也直接关系到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步伐能否加快。
除了技术挑战外,核聚变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同样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这不仅包括高昂的设施建设成本,还涉及到长期以来对高温等离子体稳定控制的研发支出。同时,核聚变技术的研发周期往往漫长,资金需求的持续性和规模性都为企业的商业化道路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这些技术难题和商业化挑战将直接影响其市场表现和投资价值。一方面,那些能够在核聚变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公司,无疑将吸引更多的市场关注和资本追捧,从而提升其股价和市值;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在技术研发或商业化进程中遇到困难的公司,其股价可能会受到打压,市值缩水,甚至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对于核聚变概念应谨慎乐观,理性投资
展望未来,核聚变技术前景广阔,有望崛起为大国重器。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策略已清晰可见:力争在2025年,推动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的立项与建设;到2035年,建成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调试运行并开展物理实验;到2050年,开始建设商业聚变示范电站。
然而,在核聚变技术尚未全面商业化的今天,投资者在选择相关公司时,除了要看其是否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外,更要深入挖掘其研发、生产以及投融资计划的细节。对于那些已经展示出技术研发实力和生产能力的企业,我们可以适当给予关注;但面对那些仅靠概念炒作、缺乏实质性进展的公司,投资者应提高警惕,切勿盲目跟风。
以大涨大跌的利柏特举例,其曾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在手订单中不涉及“可控核聚变”业务。投资者必须明白,概念炒作并非长久之计,真正的价值来自于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持续盈利能力。因此,在面对这类股票时,投资者应保持理性,深入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和市场前景,避免被短期的市场波动所迷惑。(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孙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