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是烂片,开播却冲上热榜第一!吴磊一出手,又是一部爆款
2024-03-05
更新时间:2024-03-05 18:58:17作者:橙橘网
《雍正王朝》之所以被奉为中国影视作品史上的经典之作,除了一众“老戏骨们”出众的演技,环环相扣的剧情以及一系列细思极恐的细节,也是这部电视剧为广大观众所认可与推崇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整部剧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诸多真实历史场景的再现与演绎,更让观众在大呼过瘾的同时,就此对于人生经历与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有了新的思考,让人流连忘返,难以释怀。
而这样直击心灵的震撼,从开篇的一处细节上,就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黄河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灾患,千里泽国、百万灾民,整个大清王朝也就此陷入了危局之中。就在康熙为此焦急忧虑的时候,太子胤礽却依然我行我素般的寻欢作乐。
此时的康熙,将目光盯在了“正大光明”匾额旁边的那副“对联”上。
“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实际上,这是康熙皇帝自己亲笔书写的对联,按照“仄起平落”的规则来看,这句是下联,上联在另外一侧,其内容为: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
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镜头,一副悬挂于正殿的对联,无疑从一个侧面昭显《雍正王朝》的文化底蕴,更为重要的是,这句话也就此成为了整部剧中所要突显的中心主旨,进而成为了贯穿整部剧情的思想主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的这副对联,并非要警示他人,而是在进行着自省与自查。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这副对联中所蕴含的典故与寓意,可谓是非常的丰富。
“表正万邦”出自于《尚书·仲虺之诰》,是商汤攻灭夏桀之后,仲虺对于商汤的谏言。
仲虺乃作诰,曰:“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乂。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
意思就是天下需要聪明的人来治理,然而夏桀昏庸无道,让人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上天赐给大王您勇气和智慧,给大家当表率,继承并发扬大禹的事业,这是天命所归。
这其中, “表正万邦”最为直接的意思就是要为人表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慎厥身修思永”出自于《尚书·皋陶谟》,是皋陶翻阅众多古籍之后,对于大禹的谏言。
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坚持谨慎地修养自身,多深谋远虑,还要亲近九族,这样那些贤明之人就会来辅佐你了,由近及远,就是这个道理。
“慎厥身修思永”可以理解为要注重自我修养,言行也要谨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弘敷五典”出自于《尚书·君牙》,是周穆王对于自己新任命的大司徒君牙的告诫之言。
“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缵乃旧服。无忝祖考,弘敷五典,式和民则。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
意思就是现在我命令你辅助我,作我的心腹重臣,要继续你旧日的行事,不要累及你的祖考!普遍传布五常的教育,用为和谐人民的准则。你自身能正,人民不敢不正;民心没有标准,只考虑你的标准。
“五典”,也就是所谓的五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弘敷五典”,也就是要宣扬的是圣人的礼法,弘扬的是圣人的贤明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轻民事惟难”,出自于《尚书·太甲下》,是被伊尹惩罚的太甲在结束守陵后,伊尹对其的谏言。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无轻民事,惟艰;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
如果升高,一定要从下面开始;如果行远,一定要从近处开始。不要轻视人民的事务,要想到它的难处;不要苟安君位,要想到它的危险。慎终要从开头做起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结起来,“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的意思就是,要作为所有人的表率,要长久的修身自省,谨慎行事,要谨记圣人的传统,并且还要时刻想着百姓的苦难。
再加上中间的那副“正大光明”的匾额,无疑就是康熙对于能够成为一代贤德之君所提出的标准,更是他对于自我的一种激励与鞭策。
而将其放在整部《雍正王朝》的开篇,也预示着整部剧都将以此作为矛盾冲突的焦点,同时也就此给观众确定了一个对于储君以及帝王是否合格的评价标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时康熙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位皇子的表现可谓是极度的“自私”。
先来说说太子胤礽。
作为王朝的储君,就在康熙为了黄河的灾患而着急的时候,胤礽却依旧还在肆意妄为、寻欢作乐,全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或者说,完全是将国家的稳定与百姓的安危放在心里。
至少,此时此刻太子胤礽的做法,显然是有悖于“无轻民事惟难”的标准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来看看“八爷党”的这些皇子们。
此时的他们,抱着的是一种近乎于幸灾乐祸的状态,等着看太子胤礽的笑话。这个时候在他们眼中,有的只是政治斗争,一心只想着将胤礽彻底扳倒,进而能够扶保八阿哥胤禩登上储君之位,至于其他的,要么与他们毫无关联,要么就只是他们打击政敌的工具,全然没没有江山社稷、民间疾苦的概念。
以至于,在面对各地雪片一般的救灾奏疏的时候,八阿哥胤禩竟仍然大言不惭的讲:
“一条黄河,千古泛滥,历朝历代,哪一次百姓不是遭受黄患之苦,自从皇阿玛登基以来,殚精竭虑,倾力治何,百姓不受黄患之苦达三十年之久,遍览古册,古来治理黄河者,不但未有皇阿玛之功,亦未有皇阿玛之诚,所以,此次黄河发大水不因人事,纯属天灾,皇阿玛怀忧民之心则可,抱自疚之意则不必。”
而其这样说的目的,便是要通过“混淆视听”的方式,将矛盾的焦点转移,进而掩盖国库空虚的事实。
毕竟在此之前,正是由于他的意味与大开方便之门,使得整个国库都被朝廷官员们给“借”空了,此时的已然是再也无钱赈灾。胤禩可以说是在赤裸裸的用国家的资源,来邀买人心,全然不顾王朝的安危,此时更是为了掩盖其“罪过”,不惜拿灾区百姓的生死作为“筹码”。所以康熙日后评价其为“其心可诛”,这样看起来,是一点都不过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此可见,按照康熙的评价体系,胤禩等人极度“自私”的表现,是既没有“弘敷五典”,同时也没有“慎厥身修思永”,提升自身修为与心性,更是没有“无轻民事惟难”。
这样看来,胤禩无疑从这一刻开始,就已经被康熙拉入了“黑名单”,排除在了继位候选人的名单之外,任凭此后其再怎么努力,都已然是徒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此时雍正的做法与表现,是与太子胤礽以及“八爷党”的众位皇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雍正是有想法。
他看到灾区的奏折,了解到相应的情况后,果断前往户部查验库银与存粮,这既是对朝廷的政务和公事上心,实际上也是对于灾区百姓现有处境的极度焦虑,这一点上是与康熙不谋而合的。
其次,雍正有行动。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之前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也对就在有过一些条陈,但仅仅是停留在“拍脑袋”的层面,并没有深入去调查了解,更是没有会同协商解决方案,这并非是能力问题,而是非常典型的态度问题,体现出的是执行力与对事情的重视程度,更能看出百姓之于其心中的地位。这一点上,雍正可谓是在康熙心中,加分不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次,雍正真正做到了“民为重”。
正如雍正在胤礽府上,希望获得举荐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是所说的:
“太子,千里泽国,百万灾民,可直接关系到咱大清的江山社稷呀!身为皇子,臣愿为皇阿玛分忧,为太子分劳。苟利社稷,个人的荣辱得失臣弟在所不惜。”
其他皇子,包括太子都不愿意前往,并且也不愿意派人前往,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似乎只有雍正,他所关心的并不是自己在官场上的名望,也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他的关注点永远在于国家与百姓。于是这才有了后来雍正宁可开罪扬州的士绅以及盐商阶层,甚至为此得罪了其他皇子兄弟,可即便如此也要完成筹款赈灾。
这无疑正应对了康熙“慎厥身修思永”以及“无轻民事惟难”的评价标准,而这也就成为了雍正能够最终在康熙去世之后能够登上皇位的根本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一副对联,四句话,出自《尚书》的四个不同篇章,充分展示了康熙深厚的文学功底。而康熙也是籍此将贤德明君作为衡量自身的标准,不断的进行自查与自省,同时也将其作为对于后世的告诫,以期待子孙后代能够遵照执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雍正王朝》一开篇,就将这副对联的内容进行的刻画与介绍,无疑就是在表明,康熙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他对于确立未来储君的标准。同时,这也成为了一份康熙所留下的“遗产”,在雍正登基后,时刻警醒着雍正,成为指导雍正施政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副对联,就此成为了贯穿整部剧的中心主旨与思想主线,而其也与那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一起,映衬出了康熙、雍正这两代帝王内心的声音,这便是:
“得民心者的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