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孩不完成作业怎么办 孩子不完成作业怎么办
2023-12-29
更新时间:2023-12-29 12:05:49作者:橙橘网
最近,儿童服装成人化、儿童“服美役”等问题引起了全网关注。
明明还是小孩子,为什么要为了“美”如此辛苦,家长到底是怎么想的?
在“变美从娃娃抓起”的风潮背后,又是谁在推波助澜?
变美从娃娃抓起?
不知何时起,童装圈掀起了一股性化女童的“奶辣风”。
无论是服装设计,还是小模特们的姿势动作,都透露着一种尽力向成年人世界靠拢的成熟。
吊带、泳装、包臀裙,丝袜、高跟鞋、豹纹……等性感元素,都被加在儿童服装上。
不少父母还主动把孩子打扮成这样, 甚至引导孩子摆出辣妹姿势,以跟上潮流。
一岁的小朋友“半露香肩”,肉乎乎的小姑娘,对着镜头俯身内八抛媚眼……
儿童美容的年龄也越来越小。
3-7岁的女童,只要花上二三百块钱,就能在儿童美容院里享受敷脸、足浴、护肤、美甲、美妆之类的服务。
据说在美容院客户里,最小的才一岁半。
儿童美妆和护肤产品也一直火爆。
根据《2023年H1消费新潜力白皮书》显示,今年上半年在母婴赛道,儿童面膜已经超越儿童奶粉和宝宝饼干,成为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增长率达到218.2%,GMV为0.16亿元。
有的品牌已经把护肤品细化到年龄、性别、肤质了。
3岁是一个分水岭,3岁前主攻补水,3岁后可以开始考虑美白和去黑头。
还有家长在尝试各种变美偏方,试图徒手改命。
比如从小捏出高鼻梁、贴出双眼皮、睡出圆脑壳……
另一批家长自己技术不过硬,于是直接找“专业人士”操作——带孩子去医院整容。
搜搜新闻,能看到七八岁的孩子做整形,至于初高中去做整容的青少年,已经“不报道了,司空见惯了。”
医美机构也打出了响亮的口号:“当不了学霸,那就当校花。”
连身材焦虑都蔓延到婴儿身上了。
以前只听过嫌孩子太“瘦”,拼命想让孩子多吃点的,没想到现在连婴儿都要做身材管理。
对此,网友辣评:
孩子还小,身心发育都还不成熟,家长却这么卷,图啥?
赞同“求美低龄化”的家长,什么心理?
这批带孩子去整形、做美容,给孩子穿成熟衣服的家长,都有什么特点?
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50岁之间,90后偏多,女性较多。
大多数家长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潮流。
他们的职业多为白领、企业家、自由职业者等,有较高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更愿意投资在孩子的外貌上。
所处地区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因为这些地方的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外貌和形象。
家长们这么做是出于什么心理?
从大环境上看,在如今这个短视频时代,大家受颜值经济影响大,孩子喜欢打扮,家长也同意和鼓励。
化妆、整形、注重穿搭……这一代的孩子在家长这些日常行为的耳濡目染下,接触与变美有关的行为的时间,比从前的孩子提前得多。
孩子自身渴望被喜欢、被关注的心理会强化他们对变美的需求。
家长也认可变美应该从娃娃抓起,好容貌对于孩子的人生至关重要。
年轻一代的父母们,也乐于将社交和娱乐等元素渗透到消费行为中。
“拍照好看”“点赞量高”是不少乐意“晒娃”的家长的重要动机。
为了获得更多的赞美和观众,家长就会对孩子的外表进行诸多修饰。
也有一些家长,是出于补偿心理/对孩子的期望和保护。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父母将自己成长生活中的缺憾补偿到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通过让孩子穿着成熟的服装来展示自信和能力,在社交场合中更得体、更受欢迎。
从小给孩子灌输穿衣自由的观念,也能保护他们免受社会对儿童外貌刻板印象的影响。
家长也可能因为自身的容貌焦虑,开始卷孩子。
因为吃过“长得丑”的苦,所以希望孩子从小美到大。
反过来看,如果家长对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很高的要求和自信,也会希望能够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他们会通过“捯饬”孩子,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求美低龄化”的情况,也与商家的鼓吹有脱不开的关系。
谁在鼓吹整容焦虑?
这几年,商家拿捏了父母们的养娃焦虑。
整形医院、美容诊所、电商平台等机构,通过社交媒体、广告、网红直播等渠道,向家长和孩子传递“完美颜值”的价值观,并以此为卖点推销各种美容整形服务。
商家的营销手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制造容貌焦虑。
一些医美机构、美妆品牌以“面部美学”的名义讨论美,看似是在做科普,实则是在制造容貌焦虑,并借机牟利。
他们大肆鼓吹“抗衰越早越好”“假期先整容,以后有的是时间打工”等概念,让学生和家长不断被说服。
接着是贩卖“美颜”概念。
“美颜”被包装成一种时尚、潮流的生活方式,吸引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关注。
“好额头七分财,不富也镇宅”“一面好相,十年好运”“好看的人不管做什么都有更多机会”等话术,将能力、人格、财富、运气与容貌联系在一起。
容貌不佳则被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联系在一起,似乎只要不卷颜值,就是消极对待生活。
商家们还利用网红、明星等人物的影响力,推广各种美容产品和服务,让学生和家长认为追求“美颜”是必须的。
在制造出需求后,商家就能借机提供解决方案。
比如整容手术、皮肤护理、牙齿美白、各种轻医美等。
很多小问题被夸大,从而诱导消费者靠整容/某产品“逆袭”。
其中最典型的项目就是牙齿矫正。
据中华医学会调查,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我国错颌畸形在6-11岁换牙期的出现率为71.21%。
所以当商家告诉家长们“牙颌畸形越早干预,花费的成本和时间更少,效果更好”时,家长会不假思索地相信,为自己的孩子安排一整套幼童矫治疗程。
但事实上,过早矫正有可能存在反弹风险,且只有专业牙医定期检查,才能确定个体的最佳矫正期。
利用人们对于美丽的追求,以及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同,商家们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赚取巨额利润。
卖力的营销背后,是乱象丛生。
过度营销、虚假夸大、价格虚高、非法行医等情况比比皆是,近年来被曝光、取缔的机构、案件不少。
对于这些商家套路,家长应当多加警惕、引以为戒,市场也需加强监管。
对于“美”的概念,孩子们依然处于探索阶段。
他们不懂什么是性感,什么妆容算漂亮,他们并没有被成人世界里的条条框框所限制。
从小培养孩子对美的认知,这本身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要用对方法。
过度强调成熟和性化儿童,并非明智之举。
畸形审美的流行和家长过分的容貌焦虑,也势必会影响孩子心中对美的评判标准,不利于孩子形成对“美丑”的正确认识,甚至让原本自信的孩子因此变得自卑胆怯。
孩子的身心健康,永远比外表更重要。
家长应该更加关注孩子内在品质的培养,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形象的“完美”。
作者:来士普
责编:来士普
hi~inker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社群
请扫码加小印 回复【入群】
- 欢迎关注少禾品牌美学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