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保险陷入泥潭 国资也难消化

更新时间:2024-05-13 20:05:13作者:橙橘网

长安保险陷入泥潭 国资也难消化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融媒体中心 文:李听

作为安徽省属地方AMC,国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厚资产”)以处置不良资产经营为自己的核心业务。如今,面对自己收来的长安保险这个儿子,国厚资产也只能打断牙齿含泪吞。

日前,国厚发布公告称,2023年度,国厚资产的净利润为-6.68亿元,亏损金额达到上年末净资产的13.46%。

国厚资产的大幅亏损,是源于对长安保险的投资。2023年,长安保险归母净利润为-7.66亿元,导致母公司国厚资产计提其他资产减值损失4.07亿元,净利润出现较大亏损。

资料显示,长安保险成立于2007年9月,借助于国家倡议“大力发展责任保险”的东风,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十部委共同支持组建成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2.5亿元。截至2022年底,长安保险已有15家省级二级机构开业运营,分支机构数量达到275家。

长安保险现有持股5%以上股东共有5家,国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为第一大股东,持股31.68%;蚌埠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长安保证担保有限公司、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上海莲申房地产有限公司分别持股18.45%、8.80%、8.46%、8.46%。

而国厚资产入驻长安保险的时间是2019年。彼时,长安保险因偿付能力不达标收到银保监会的监管函,被责令增加资本金,完成增资扩股工作等。国厚资产遂通过对长安保险增资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根据国厚资产在年报,截至2023年末,长安保险的净资产为-8.63亿元,已经资不抵债。



作为一个专注于责任险这个狭小赛道的专业保险公司,长安保险的业绩和利润一直乏善可陈。利润最好的2010年,也仅实现归母净利润4700万元。

此后,立功心切的长安保险,借着互联网金融的东风,意图在P2P产业中独领风骚,结果到了2018年,其财务现实,因为P2P履约保证保险,公司巨亏18.33亿元。此后,离开了渠道刺激的长安保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收入增长疲软,进入了躺平模式。

当进入躺平模式的长安保险,负债却越来越多,归根结底是因为其综合成本率一直降不下来。近两年,它的综合本率分别为117.30%、118.48%(截止2023年Q3)。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长安保险每赚100块,它要花出去117-118块的成本。也就是说,长安保险的业务就是赔钱赚吆喝。

长安保险创业以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能够稳定盈利的业务模式。

一直到2022年底,它的年报显示,其公司的代位追偿款仍高达6.72亿元,这代表着当年P2P的遗留问题,至今是公司的一个黑洞,未来什么时候能解决?借用余承东的话来说,可能就是遥遥无期了。

2023年以来,长安保险面临的保险合同纠纷依旧不在少数。业务令人堪忧,投资也像霜打的茄子一样。其2023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财务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05%和-9.91%,较2022年末的0.09%和5.20%大幅下降。写到这里,可能就难免让人产生疑惑了:即便是你聘请几个高中生,把资金全存银行里,一年也勉强能收回2%左右的收益吧。-9.9%的投资收益,莫非投资团队全部是梭哈买股票了?

截至2023年3季度末,长安保险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双双触底,跌至惊人的-132.48%。在风险综合评级评价方面,长安保险连续六个季度被评定为D类,原因是,公司留存收益为负,核心资本不足,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不达标,可资本化风险大;公司治理得分较低,公司治理较为薄弱。

面对这种厚积难返的局面,公司负责人刘昆和首席投资官陈勇等管理团队,看来也确实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了。



数据显示,2022年,国厚资产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为5.49亿元,比2021年缩水三分之二;同年,净利润由盈转亏,净亏损3.57亿元。处置不良资产的权威,终于把自己也弄成了不良资产。

2023年,国厚资产营业收入再度缩水约11.89%至4.84亿元,净利润方面,亏损6.86亿元,亏损程度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