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联动全面推进不动产登记领域民生实事
2024-05-24
更新时间:2024-05-24 03:46:45作者:橙橘网
郁斐 设计
近日,“包子铺老板的店招审批申请近10次未能办下店招”的新闻被媒体纷纷转载,沿街商家的营商环境问题再次获得舆论关注。
上海市从2020年启动户外招牌特色道路的评选。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表示,希望以此引导品质化、特色化的店招,避免“千街一面”。但是,“简单统一”的店招整治现象(即统一底板颜色、材质以及样式)仍然存在于上海的街头巷尾。
实行简单统一的店招后,商家受到了哪些影响?统一后的店招是否就纳入了“规范管理”,并能保证安全、权责清晰?
在调研历史风貌地段店招问题后,2024年5月中旬,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走访了店招审批较为“宽松”的非历史风貌地段5条道路的8家沿街商家,了解店招整治的后续影响。
店招整治是“统一”还是多样化?
历史风貌街区的三类店招统一模式也可延续到非历史街区地段:统一底板(灯箱)、不统一底板以及可选色底板。统一底板还分为底板连接型和底板断开型。
根据《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十四五”规划》,截至“十四五”期末,户外招牌特色道路应达到300条,评选办法规定每条评选上的道路商家“不少于30家”。按此估算,全上海至少有0.9万块店招店牌属于“特色化、品质化”之列。
但实际进行整治的店招数量不止于此。自2018年起,上海开始实施“美丽街区”工程,第一轮完工的352个美丽街区整治了3.5 万块店招,平均一个美丽街区整治了100块店招。按这个进度推算,第二轮整治(2021年至今)每年完成100个美丽街区,到第二轮美丽街区完成时,将有6.5万块店招完成整治。
在这几类中,审美上最被舆论诟病的是统一底板。同时,统一底板式整治的店招数量也多。在调研的5条整治过店招的城市道路(虹口飞虹路和临平路、杨浦黄兴路和锦西路,以及徐汇大木桥路)中,每条道路都存在至少一排统一底板(材质、样式及颜色)的店招。
是否统一底板,还和它所处的地段有关。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观察到,统一店招的店铺基本是住宅建筑(包括工人新村/老公房以及商品房住宅)底商,或是沿街门面房。
这些店铺基本远离大型商圈,是居民家门口的服务业,包括服装店、美甲店、窗帘布艺店、花店、咖啡店、饭店、蔬菜店和水果店等,并未形成街区品牌形象;而且它们不是主要道路,也绝非历史风貌保护建筑,在道路体系、商圈能级体系中的重要性都不高。因此在财政转移支付中,可能被分配到的补贴处于较低水平。一家虹口支路沿线商家的话佐证了这一点。“主要道路边上的店招就稍微有所不同(更多元),如果按照那个设计就挺好,但是我们不是。”
统一底板(包括材质、颜色和样式)的案例。以下图片无说明均来自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吕正音。
2024年上半年完成的“简单统一”店招。
主要道路上让支路商家觉得“还不错”的店招整治。
店招整治对商家经营的影响
从商家角度看,店招整治是否提升了店招安全和质量?而这种变化又在经营上给商家带来什么影响 ?
总体而言,大部分店招整改对商家经营影响不明显,但确实有一部分商家感受到店招统一导致的负面影响。
2024年初,上海内环内某道路沿线开展了统一背景底板、店招变薄变小的店招整治。
但商家对店招统一方案有所质疑,包括“电线、空调外机露出不好看也不安全”,以及存在质量问题,“影响经营”。
首先,“不覆盖屋檐”的店招设计,造成了“雨水渗漏问题”,而且“防水做再好也没用”。店招整治两个月后,“雨水就漏进灯箱,造成店招短路”“晚上亮不起来”。
需要防潮防霉的电子电器维修店、布艺窗帘店认为,过窄的檐下空间会让雨水飘进商家店面,“布会发霉”“电子器件会损坏”。
其次,店招统一设计难以符合商家个性化经营和品牌塑造需求。不同商家根据自己业态和资金,有不同的门面设置要求。但设计方案往往追求面貌统一。例如,服装店、美甲店等有审美偏好、服务注重客户体验的店铺认为:“原来的装修,门面和内部装修风格统一,政府更新完以后,内部装修和外部装修没有连贯性”,门面材质不如自己装修的好,无法“吸引顾客到来,建立品牌形象”。
此外,因店招整治施工造成店家没店招或不营业,也造成商家流水损失。一家服装店表示,施工期间“起码少一个月流水,还会有意外导致进度缓慢”。
整治过程的三方互动,商家话语权处弱势
店招整治一般聘请设计公司设计改造方案,涉及商家、基层政府和设计师三方协商、互动。然而很多时候,协商环境对商家来说并不友好,商家话语权“被迫缺失”。协商改动的设计方案,时常不能令商家满意。
一家2024年初经历店招整改的虹口商家表示,店招整治曾将方案效果图给商家查看过,商家提出了防水方面的意见。但最后施工时,既没有采纳意见做好防水,真实情况和效果图也存在“较大差距”,“没有考虑遮盖空调外机、外露电线或管道”,“很不美观”。
缺少告知、协商不足的类似行为发生在各个环节,比如确定施工时间、最终设计方案、签订协议。商家反映,施工前街道负责人在让他们签署“同意改造”的承诺书的时候,有意无意使用误导的“原拆原建”的字眼,并没有告知全部信息,而是使用“其他商家都签了” 之类模糊说法。
在设计师、街道和商家的三方互动中,商家往往只有极力反对和争取,甚至拨打12345,才可能达到较满意的结果。
在一条有设计师参与的户外招牌特色道路上,一家沿街有三个门面的服装店老板对店招更新所使用的材质是否符合该店的“品牌风格”有疑问。他告诉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说:“一开始区绿容局负责人让我问设计师,但我只看到公告牌上的装饰公司名字,并不能找到(设计师)电话号码。最终在极力要求下问施工负责人要到了电话,发现设计师也不同意用这个材质。使用这个材质,完全由区负责人决定。我最后的解决办法是拨打12345投诉。”
然而,店主认为投诉12345也“治标不治本”,只是“暂时性的”。“街道会换一批人”施工,商家也要“做生意”,不可能“一直忙着投诉”。
维修检测责任是否厘清
按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对店招管理政策的调研和梳理,据2021年《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管理办法》和2022年出台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对店招实施“许可+告知承诺”制度,并强调提高店招备案率指标。这意味着政府希望将尽可能多的店招,纳入统一规范管理框架,并明确店铺的主体责任。
特别是2021年以前,未实施该制度,店招多未纳入管理,特别是被统一整治更新的店招存在设置人是政府还是店家的争议。因此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杜绝店招无人持续维护的隐患”,管理部门希望推进备案,“厘清设置人责任和义务”。
并非所有符合备案制度条件的商家都备案了。市绿容局提供数据显示,全市的店招备案率总体为65%,约有35%需要备案的商家未备案。细分到每个区,备案率也略有差异,有的达到70%-80%,有的在30%。
为何有些商家不愿备案?对于自行设置过店招、但没有符合现行规范的商家来说,备案意味着有可能再花钱整改。经过统一整治过的商家也有不愿签署“告知承诺书”备案的。告知承诺书是政府组织店招整治后,交由商家签署的文件,希望商家签署“同意店招整治一年以后将设置人主体责任移交回经营主体” 。
商家不签署告知承诺书,是因为不想让(设置人)主体责任回到自己身上。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调研过的8家店招整治过的商家中,3家不愿签署,理由是:“政府整治的店招应该政府来维修”“当时没签,现在也不应该签”。
另外,有的商家在签署告知承诺书后觉得“被忽悠”了。上述2024年整治店招的支路沿线商家中有2家表达“信息没有充分传达”“没想到漏水等问题需要自己花钱处理”。
根据市容法规规定,政府应该为签署告知承诺书的商家承担一年保修期内的设置人责任,并为整治过但未签署承诺书的商家承担设置人责任,承担店家的检测、维护费用。
但在街镇实施中,政府是否有能力承担这些责任?商家对此有所疑问。
某店主曾就漏水等安全隐患想找店招整治工程的施工单位,然而公开的告示一栏是“空白”或“只有名称没有电话”,“找不到负责人”。最后,不得不由店家自己“在店招底部开洞来排水”。这家店主强调,这一漏水问题还是店招被统一更新后才出现的,不仅政府没有履责,还增加了其实际维护投入。
简单统一整治的方案,或可一时“整齐”,但会出现两类问题:一是设计公司和施工方 “低价竞标”,设计方案“简单统一”了事,出现众多问题;二是之前文章提到管理部门提出应秉持“自愿”原则,但调研发现,相当部分商家接受整治并非完全“自愿”,导致后期不愿签署告知承诺书承接责任。两者叠合,或可导致后续发生问题多但政府、商家都不愿履责的情况。
店招整治统一主要依靠区里财政转移支付和少量市级补贴,若财政补贴不足,则政府无力长期履责;而后续日常检测、维修费用、损失若干月的流水,以及维权精力投入等,比商家自行设置店招时更多,对商家的正常经营产生若干负面影响。
居住区沿街的商家的价值不仅在于缴纳税额、经济能级,还在于为居民提供高性价比的家门口服务。街镇政府履责难,对“拆除和简单统一”的行为应该保持审慎态度,同时还应该探索释放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让市场主体自发设置规范化店招。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