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久事12.32亿元竞得黄浦区外滩街道商办地块,重点引进总部型企业
2023-12-04
更新时间:2023-12-04 20:26:57作者:橙橘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云帆 报道
近日,证监会网站披露,人形机器人代表企业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必选”)已通过港交所聆讯、拟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并由国泰君安证券担任独家保荐机构。
公开资料显示,优必选于今年2月首次递表港交所,计划发行1.558亿股股份,为首个瞄准资本化上市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作为春晚、大运会、进博会等众多盛会表演嘉宾,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近年以来多次获得各方的关注。而从行业角度来说,优必选仍然属于国内起步较早,技术含量较高的智能机器人综合业务企业。
根据Frost &Sullivan咨询报告,优必选是全球首批在消费市场配备多个伺服驱动器的多关节服务机器人商业化的公司之一,是全球极少数实现多系列伺服驱动器量产及实际产品应用的公司之一,也是中国首家实现小型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的公司及中国第一大教育智能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供货商。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通过聆讯后更新的资料中,公司的消费级机器人和相关硬件收入已经从2022年的约13%提升至了32.6%,而该部分机器人主要销往家庭场景,其显示公司C端业务有所成长。但同时,作为备受瞩目的人形机器人Walker相关业务,其占比在2023年上半年并没有显著的提升。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希望进一步从优必选处获得相关业务最新信息,但对方告诉记者,直至公司上市之前均为静默期,不便接受采访。
非人形机器人业务占比高
资料显示,优必选公司成立已逾十年时间,其间获得了包括科大讯飞、鼎辉、腾讯等知名产业、金融资本在内的共9轮融资,投后估值一度达到50亿美元。
2019年,优必选传出券商辅导备案信息,计划登陆资本市场。但在2021年1月,公司被曝与辅导机构中止辅导工作,境内上市计划暂时划上休止符。
在此期间,机器人和自动化行业出现了较为尖锐的商业化落地困境和价格竞争旋涡。而由于公司着力聚焦人形机器人这一未来产业,加上公共卫生事件的滋扰,使得公司在2022年之前的处境较为尴尬。
直至2022年人工智能大火,2023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横空出世,优必选所面对的行业预期出现了极大的改善。
财务数据显示,优必选在2020至2022年整个财年,以及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分别获得7.40亿元、8.17亿元,10.08亿元,以及2.84亿和2.611亿营业收入。
对于上半年业务同比下降和绝对数额偏低的情况,公司解释称,由于公司的企业级客户占比较高,因此收入呈现较强的季节性波动特征。而从目前公司未审计的业务情况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水平或高于2022年同期。
从业务分项来看,公司发迹初期的教育及解决方案机器人业务仍占公司总收入的半壁江山,但收入占比呈现逐渐下降之势头,2020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收入占比分别为82.7%,56.5%、51.2%和29.0%;物流机器人及解决方案相关业务则随着物流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稳步增长,同期分别占比1.7%,23.3%,26.1%和29.4%。
人形机器人“Walker”收入较少
从收入拆分的角度,公司偏传统和解决方案类业务——教育及物流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決方案收入占比达到八成左右。
而其技术含量最高,也最吸引业界关注的双足行走机器人“Walker”,即公司真正意义上的人形机器人相关收入在2022年仅为4.8%,2023年上半年仅为0.9%。
资料显示,Walker系列机器人为真人身高双足机器人,其中最新的WalkerX型号共有41个伺服电机、拥有41个身体自由度,行走速度达到3.5公里/小时,运动单臂负重1.5公斤。
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优必选共获得Walker系列和相关配件收入880万、4870万元和230万元。
据悉,优必选第一代Walker于2018年首次问世并逐步进行行走,交互迭代。2021年公司发布WalkerX系列产品加入了人工智能交互功能。今年,公司还发布了WalkS系列,其主打工业制造业领域应用。
在市场开拓的早期,Walker的业绩表现似乎并不令公司感到意外。
“尽管我们预期Walker系列的收入贡献将会增加,但短期而言,教育及物流智能机器人以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贡献可能继续显著。”公司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
同时其招股书还指出,Walker系列产品在服务,客户需求和配置上的个体差异很大,尚属于公司的一类非标业务。
市场需求有待提升
优必选的上市计划,恰逢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政策东风不断袭来。
11月2日,工信部印发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下称《意见》),首次在官方层面对中国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准备,应用场景,发展目标,发展时间表和产业配套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划与诠释。
同时,《意见》还号召产业、金融资本积极参与,为人形机器人在中国的落地、发展与壮大构建良好的产学融循环体系。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行业人士处了解到,2023年以来,国内已经陆续成立了数十家新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希望能在资本和政策的东风之中觅得机遇。
如海外的特斯拉擎天柱,国内的傅里叶机器人纷纷传出量产、试产信息,似乎预示人形机器人成为独立行业近在咫尺。
不过,一位人形机器人行业从业者告诉记者,所谓量产能力其实并非是限制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还是需求问题,按照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大部分公司的产能并不存在瓶颈,生产线也并不难部署。”
另有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应用场景匮乏是限制人形机器人产品放量的一部分原因,但开拓市场还需解决价格的掣肘。
目前绝大部分机器人的价格在十万人民币以上甚至百万,主机销售也大部分处在负毛利的状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