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推动金融稳定法早日出台实施 健全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
2023-12-22
更新时间:2023-12-22 18:30:57作者:橙橘网
近日,《北京市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分级标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发布,明确了中小学各年级段学生阅读素养发展目标,指导学校和教师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可以说,这是一份推动中小学生阅读的“北京行动方案”,为学校、教师乃至家长指明了方向。
如何将读书
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真正发展学生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素养?
如何以阅读小切口
撬动素质教育大文章?
阅读与课程相遇
在跨学科阅读中提升学生素养
《指南》在教学建议环节,提出了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活动是各学科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要高度重视通过各学科课程实施提升学生阅读素养。这就特别强调了阅读活动和各学科课程实施的紧密关系,而北京市的一些教研机构或者学校正通过全学科阅读、跨学科阅读等方式,来推进这一教学活动建议落地。
早在2019年3月,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就与北京一零一中合作开展了全学科阅读课题研究,先后举办了三次全学科阅读课程建设研讨会。2021年5月,课题组推出了《中学学科阅读指导丛书》(共12册),相关成果在全国多个省市和北京6个区都有推广。
“海淀区近年大力推动的全学科阅读跟《指南》中的一些理念和指向有着高度契合,前者将阅读视为中小学所有学科学习的基本方式,其核心价值是‘通过阅读来学习’。全学科阅读在类型上包含学科阅读与跨学科阅读。”课题组核心成员、海淀教科院张晓玉老师说。
基于多年实践及研究经验,张晓玉认为,跨学科阅读一般采取如下方式进行:
一是以某一学科为主导,开展跨学科阅读学习;
二是多学科并行,开展跨学科阅读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任务,开展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以达成对本主题的全面、深入了解。
“跨学科阅读实践还有个需要应对的难题,就是非语言学科教师对阅读指导可能存在畏难情绪。”
对此,学校可以组建跨学科阅读教师指导团队,针对某一特定文本,开展跨学科阅读教学,让教师在相互观摩中,学会迁移使用其他学科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进而提升阅读指导能力。
早在2019年9月,北京学校就开始了跨学科阅读的探索。在多年的实践中,副校长程岚对跨学科阅读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
跨学科阅读就是基于学习与生活的真实情境,以主题为引领,学生在独立或合作完成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时,阅读由教师提供或自己主动检索的素材,并将阅读所获取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真实情境问题。
“跨学科阅读要推动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需要具备目标性、情境性、融合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五大特点。”程岚表示:
首先教师在设计阅读任务时要有明确的任务解决目标,将学生所阅读的内容还原到真实情境中,让学生在阅读跨学科文本完成任务时,能有意识地将所读内容与其现实生活发生关联,明确文本的创作意图和实用价值,提升阅读兴趣;其次,跨学科阅读要以项目等外显化的实践活动,推动学生阅读走向深层次,引导学生在信息提取、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实践应用,做到学用结合、学创结合;最后,跨学科阅读的评价要贯穿始终,教师应采用持续性评价手段,关注学生阅读情感的发展,并以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成长,最终指向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将阅读融于学习生活之中
综合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教师要把读书行动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素养。”在《指南》关于教学建议的提高认识环节,对教师提出了上述要求。
那么,北京的教师都有哪些好方法,将阅读融于学习和生活之中的?
何杰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文科实验班语文教师。
在他看来,要实现《指南》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书香生活意识,引导学生把书卷气看作最美气质,鼓励学生在各种情境下都形成向书求教的习惯。教师不把读书只看作语文课的事情,而是鼓励学生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形成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科素养的习惯。
“因此,语文教师要和各科教师合作,促进跨学科阅读。”何杰表示。
此外,教师要使学生树立泛在学习意识和大阅读意识,即时时处处都有学习。特别是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入思考,理解所参加活动的基本原理,并对活动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
“这都需要学生借活动而展开阅读,以促进深入思考。当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了活动能力,又提升了思维能力,活动与学习两张皮互抢时间的情形就会减少。学生的阅读也就不会成为负担,而成为各种学习、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了。”
中关村第三小学一直倡导“真实的学习”。中关村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西颐小学校长王冬娣表示,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需更加重视创设“真实情境”。因为在这个情境中,学生能够认识并提出真实的问题,获得探索真实的知识、习得真实的技能,养成真实的品质。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关村三小有很多效果很好的做法,比如学校通过热点事件、历史事件讨论会等活动,多学科教师配合指导,学生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将阅读知识内化为思考观点。”王冬娣说。
此外,中关村三小搭建的专场活动平台,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外显。读书节、戏剧节、阅读分享会、故事大王赛……学生将阅读的文本进行加工,结合具体情境,把自己的阅读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形成创新性的见解、思路,这是在潜移默化中,将阅读融于学习、生活之中,促进了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提升。
选择适宜阅读教材
不断为学生阅读素养“添砖加瓦”
在精选阅读素材环节,《指南》要求“结合学科课程内容,为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素材,包括教材、读物、网络资源……”这也对老师们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高霁岑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的语文教师,在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素材方面,工作16年的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的经验就是设计真实、有趣、有挑战的阅读任务,同时开展主题阅读、拓展阅读等。”高霁岑表示。
比如小学二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先辈”,就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阅读大任务:云上革命博物馆·先辈故事我来讲。学生作为小小红色讲述员,结合课文的学习,不仅要把对人物的了解、故事的内容、人物的品质和精神讲出来,录成音频或视频,还要结合课上习得的知识与方法,开展深入、广泛的课外阅读,从而形成对核心内容的理解,提升素养。
对于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高霁岑也有自己的妙招:比如五年级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趣”,在学习《鸟的天堂》的时候,她鼓励学生开展作家巴金的系列作品阅读,如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也推荐学生开展同一主题的阅读,如《海上日出》《碧云寺的秋色》《故乡的雪》《济南的冬天》等,让阅读贯穿整个单元学习的始终。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小学的语文正高级教师孙凤香已经工作33年了。多年来,她致力于阅读教学研究,曾开展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研学实践的研究”“四维阅读”等课题研究。在她看来,为学生推荐适宜的阅读素材,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适龄性和适用性相结合原则、丰富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原则、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原则、传统性和时尚性相结合原则。
孙凤香强调:传统性是指固定推荐一些蕴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灿烂文化、聪明智慧的优秀作品,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传统文化。时尚性是指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应及时推荐展现新科技、新思想、新理念、新时尚的优秀作品,将校内阅读与社会发展接轨。
杜绝两种不良倾向
家校合作培养阅读素养
有教育专家曾撰文表示,当前,中小学生阅读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阅读功利化,二是阅读形式化。对此,一线语文教师和阅读方面的专家也有自己的方法或者建议。
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为了让阅读更加有效、不走形式,语文特级教师冯淑娟曾带领团队,开展了“美在阅读,乐在写作”相关研究,并在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评选中获得市级二等奖。在阅读课程的引领下,学校教师自主开发阅读教材,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至今,学校开发了阅读读本《点一盏文化之灯》2册、《古诗阅读读本》1册、读写教材《走》15册、《心语》社刊15册等丰富的阅读材料。
冯淑娟说:
“在读写链接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或仿写片段,或续写故事,或评价人物,或写读后感。以写促读,加深理解,使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使课外阅读的效果外显。”
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国内研究室主任陈苗苗副教授在阅读方面研究颇深,在她看来,家庭和学校可以这样做,从而避免这两种倾向:
一是在“读什么”的推荐上,从健全人格的角度,为孩子选书;
二是在“读什么”的选择上,给孩子自主选书的机会,引导他们多去图书馆,让阅读帮他们完成“自我同一性”建设;
三是在“怎么读”上,家校多组织读书讨论会,让阅读和孩子的生活发生关联,把阅读成果迁移到生活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要完成‘自我同一性’建设。‘我是谁’‘我要成为谁’,这些问题的答案从哪里来?阅读是一个重要途径。”陈苗苗表示,因此,我们要给孩子自主选书的机会,他们会在跟某本闲书的偶然相逢中,从此认定自己未来人生的方向。不过,针对孩子的自主选书,家长们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要适当引导,避免孩子因年纪小、辨别力不足,被五光十色的读物带偏阅读口味。
文字:邓丽
编辑:张秋颖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