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管、行业专家眼中的2024年房地产市场(上)
2024-01-05
更新时间:2024-01-05 07:51:02作者:橙橘网
斑马消费 杨柘
当多位房企老板为债务重组走上前台,瑞安房地产将优质资产鸿寿坊卖给大家人寿……这都意味着,即便时间走到2024年,上市房企的日子,依然难以平静。
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内,新的趋势已经形成,房住不炒大势之下,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模式行不通了,没有谁再敢大肆突进。
过去的2023年,不少千亿房企被迫挥别资本市场,征战的硝烟渐散,留下千疮百孔。存活者,也多在保壳、保交付和保运转之中煎熬。
2024年,是它们的关键之年。谁又能安然度过?
退市潮
2023年,楼市没有迎来预期中的增长,大面积复苏尚需时日。在资本市场上,房企退市帷幕瞬间拉开,一家接着一家挥手告别。
去年4月,停牌18个月的新力控股集团被联交所摘牌,成为年内首家港股退市房企。它登陆港股刚刚3年,是最年轻的上市房企,也最短命。
两个月后,A股迎来首家房企退市——蓝光发展,因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股,被踢出了资本市场。
紧接着,挣扎几年的泰禾集团告别A股。退市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中天金融、嘉凯城、美好置业、粤泰股份、阳光城、宋都股份、泛海控股等相继作别。
据公开数据,2023年A股有46家企业退市,房地产行业企业9家退市,居于首位。
港股被摘牌的房企至少4家,最近被取消上市地位的是,曾号称3年完成双千亿目标的三盛控股(资产、销售各千亿规模)。
此外,还有多家港股房企正在亮着红色警报,祥生控股、佳源国际集团、大唐集团等不少于9家处于停牌状态。它们大多在2023年3、4月间停牌,将在2024年9月届满18个月期限,如果不能完成复牌指引,也只有退市一条路。
高周转失控
自2005年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已历经4轮周期,如今正处于第四轮周期的末尾。这一次,让本土房企吃尽苦头。根源在于,它们未能准确把握趋势的变化。
10年前,房企可以借助棚改货币化改革吃到红利,后来,在城镇化过程中又各取所需,行业狂热异常。
特别是碧桂园的“345”模式(3个月开盘,4个月资金回正,5个月资金再利用),被行业视作秘笈,纷纷有样学样,拿地、建房和去化一再压缩,周转效率不断提速。
在“三高”模式的助推下,阳光城、蓝光发展、新力控股,乃至出了大事的中国恒大等迅速崛起。
七个盖子八个坛子来回腾挪,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一遇逆周期,就玩不转了。
阳光城老板林腾蛟,重金挖来碧桂园原班人马朱荣斌和吴建斌,一个负责全面业务,一个精通财务和融资,令人艳羡的双斌CP,终究没能让公司免于流动性危机。加上二股东泰康保险清仓式离场,公司终以退市划上句号。
新力控股、蓝光发展同样是高周转的受益者,从百亿级到跨进千亿销售规模,均只用了4年时间。
但千亿盛宴刚过,多骨诺骨牌效应立现。2021年,新力控股老板张园林的退群风波,引发市场情绪波动,股价暴跌,流动性危机扑面而来。退市之前,公司总负债规模918亿元。
蓝光发展在同年暴雷,虽然奋力甩卖资产、引入战投,仍未彻底解决债务。截至2023年4月4日,公司累计到期未偿债务本息420.55亿元,难以回天。
退市房企中,美好置业是个例外。从2018年开始,公司就开始收缩地产业务,转型装配式建筑和现代农业。但新业务未能形成合力,反倒成为公司沉重的包袱。
未来更卷
退市,预示着房企老板们的资本梦碎,也预示着行业正在进行一场残酷的洗牌。
据克而瑞数据,截至2023年12月18日,A股、港股上市房企市值分别较年初下降20.55%和32.15%,合计181家房企市值总和(不包括已退市房企)减少1.089万亿。
A股110家房企中,12家房企年内股价跌幅超过40%,包括金地集团、ST世茂、新城控股、泛海控股、万科A以及中交地产等。
为了提振股价,不少房企使出了绝招。金科股份和荣盛控股一样,都注入控股股东资产,还通过增持股份护盘,将股价锁定在红线内;世茂股份等则通过回购股份,来刺激股价。
但是,这些手段只能暂时避免危机,要治本,还得靠自我造血能力的恢复和融资环境的改善。总之,就是要让房子能卖得出去。这是摆在国内超10万家房企面前的现实问题。
几乎每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逆境时,就会出现行业大洗牌。如多年前的家电市场,就是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形成了目前格力、美的、海尔组成的三巨头。
房地产行业同样如此。只是,风高浪更急。
所以,在2023年可以看到,央企国企房企频频现身土地市场,以往高调的民营房企们,纷纷埋头排雷。
据中指院数据,2023年前10月,央企、国企商品房累计销售额同比增长10.05%,同期,民营房企同比下滑31.07%。
市场并不似林腾蛟公开信里所讲的,严冬过尽绽春蕾。相反,人们更愿意相信万科郁亮的话,“行业阵痛的影响比预想中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