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网怎样判断水下有鱼 判断水下有鱼的方法

更新时间:2023-09-06 16:04:27作者:佚名

撒网怎样判断水下有鱼 判断水下有鱼的方法

1、以泡观鱼:水泡是鱼类呼吸、觅食、触动泥土或从鱼嘴里吐出的鱼泡。水泡是反映鱼儿浮动的方向、品种、数量、大小、密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以泡观鱼,垂钓者能得到水下信息。鲫鱼泡:水泡细小而密集,一次连续两个或多个,大小基本相同。有时冒一大一小两个泡,大的冒出后紧跟一小泡。水泡的大小决定鲫鱼的大小,如果大泡有豌豆那么大,鱼大约在半斤以上。鲤鱼泡:水泡成团,一个泡紧跟着一团水泡。水泡越多越大,说明鲤鱼也越大。不过,因鲤鱼有在淤泥里拱食的习性,也表现为一路杂泡移动,或者时不时向前升起团泡。草鱼泡.一闭碎泡.一般先冒一两个较大的水泡,然后陆续冒出一些小的水泡,泡出水面还炸开。

2、以水纹观鱼:根据水纹观察水下鱼儿的动向:风平浪静时,水面平如镜,看不到小鱼活动,也无法判断水下是否有鱼;如水波粼粼,水面不时漾起涟漪,有鱼打出水花,或追逐嬉戏,时而跃出水面,表示水下的鱼很多;水面游动嬉戏的小鱼突然受惊,四处逃散,或水面有隐约的波纹,多是大鱼活动觅食所致:如果有鱼群浮在水面嚼水,这说明水里缺少氧气,鱼儿不会觅食。

3、以水色观鱼:俗话说:水清无大鱼,浑水好藏鱼。水过清大多是无鱼或鱼少。水清而浅,再加上没有浮萍水草等隐蔽,鱼容易看见人和鱼竿的影子,不敢前来摄饵,因而很难钓获。在沟河中垂钓,适合垂钓的水色多是淡绿色、淡蓝色或淡青色,如果水草较多则水色比较清淡。而池塘中最适宜垂钓的水色是淡白色、淡褐色、淡绿色或清中略带点浑。

4、以水草观鱼:看水中水草是否茂盛,如果水草茂盛,说明食草性鱼少。看水草的痕迹,如果水草残缺不齐,草茎漂浮,表明食草性鱼类较多,并可根据水草被啃食的深浅判断食草性鱼类的大小。寸草不生,表明鱼很多。水草的草叶震动,表明草丛中必有鱼栖聚,是垂钓的理想场所。还可根据水草摇动的程度和状态观察鱼的种类。独草轻摇多是鲫鱼,独草弹动多为草鱼,片草轻摇多为鲤鱼。

5、以水味观鱼:垂钓之前,迎风站或蹲在岸边,闻一闻,从水面上吹来的风有无鱼腥味,或用手捧水闻闻有无鱼腥味。鱼腥味越浓,表明鱼群留下的黏液分泌物形成的泡沫就越多,鱼也就越多。反之,则鱼少。

6、听水声:具有一定垂钓经验的人都知道,根据鱼跳跃时伴随的击水声,可以判断鱼情,听鱼儿吃草发出的“嚓嚓”声和大鱼追捕小鱼发出的“扑通”声,有声则有鱼,无声则少鱼或无鱼。

7、看水鸟:鸬鹚、水鸭、白鹭等都是专食小鱼的鸟类,垂钓者来到湖泊、河流,如果见到栖息在水草边的水鸭、白鹭等突然起飞,或看到白鹭在水面的上空盘旋、翱翔,鸬鹚、水鸭在水面游,说明此处的鱼儿较活跃,适宜下钩垂钓。

本文标签: 撒网怎样判断水下有鱼  

为您推荐

韩红基金会怎么加入 韩红基金会加入的方法

1、韩红基金会的申请方式通过官方平台进行会员申请按照上面的操作即可。还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的平台进行加入。2、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由韩红女士发起,于2012年5月9日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成立,于2019年8月8日正式获得慈

2023-10-30 10:31

中国的发展历程 发展的过程讲解

1、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

2023-10-30 10:31

龙井茶一二三级哪个好(龙井茶叶分一二三级哪个好)

龙井茶的一、二、三级是根据茶叶的外形、质量等因素进行分类的。其中,一级为最好的品质,三级为最一般的品质。一般来讲,一级龙井茶叶的外形完整、色泽翠绿,滋味清香甜润,口感鲜爽,质量较好;二级龙井茶比一级略次,而三级龙井茶则质

2023-10-30 10:04

汉中仙毫功效(汉中仙毫作用)

根据古籍记载,汉中仙毫是一种中药材,其功效主要包括:1. 清热解毒:汉中仙毫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发热、口疮、痈肿等症状。2. 润肺止咳:汉中仙毫可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并能有效缓解干燥咳嗽的症状。3

2023-10-30 10:04

轩尼诗全部种类 轩尼诗分几个等级

轩尼诗是一个品牌,他们的产品种类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轩尼诗酒款:1. 轩尼诗VSOP(Very Superior Old Pale):以芳香浓郁、平衡优雅、口感丰富而深受消费者喜爱。2. 轩尼诗XO:酒龄更长,口感更加

2023-10-30 10:04

南山寿眉茶 南山寿眉茶多少钱一斤

南山寿眉茶是一种产自中国福建省南平市南山区的龙井茶。它采用当地特有的寿眉品种为原料,手工精制而成。其早春嫩芽含水分丰富,品质高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浓,香气清雅,口感醇厚。南山寿眉茶具有去疲劳,提神醒脑,降低血脂,防治

2023-10-30 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