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产能过剩”是美国打压中国的又一话语陷阱
2024-04-30
更新时间:2024-05-01 00:29:37作者:橙橘网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梁春富
4月29日,2024中关村论坛举行“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四个方面。全球首款入轨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朱雀二号”成为商业航天领域唯一获评的重大科技成果。
研制朱雀二号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的蓝箭航天创始人兼CEO张昌武在现场演讲时感慨,太空事业是人类最有挑战的事业之一,只有勇敢者才能通过时间来修复这条通往太空的航天之路。商业航天不存在捷径和奇迹,只能做时间的朋友,并接受时间的考验。
蓝箭航天创立已有9年,已拥有搭建完整国内航天生产链条的能力,成为除美国的SpaceX和蓝色起源外全球第三家、目前国内唯一同时掌握百吨级液体火箭发动机和中大型液氧甲烷火箭关键技术及研制保障能力的民营企业。
朱雀二号是我国首款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的中型液体火箭,由蓝箭航天自主研发。该火箭填补了国内液氧甲烷技术路线的空白,其遥二、遥三箭分别于2023年7月12日、12月9日圆满完成飞行试验任务,充分验证了火箭总体及各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协调性,为火箭和发动机的后续设计改进和可靠性提升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后续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火箭的研制和首飞奠定了基础。
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值得注意的是,4月29日,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空天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北京市海淀区刚刚发布《建设商业航天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4—2028年)》。
上述商业航天计划提出,到2028年,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创新高地,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超1000亿,在轨运行卫星数量超1000颗。
商业航天,顾名思义即以市场为主导的,可实现盈利的航天活动。我国航天产业在多个领域已步入商业化进程,将形成从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全覆盖产业链。在商业航天政策与技术双重驱动下,卫星组件化、频谱化、批量化生产工艺持续优化,卫星发射制造成本将显著降低。卫星精度持续提高,数据获取成本进一步下降,为空天信息应用提供更优质的数据源。
张昌武 时代周报记者摄
张昌武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火箭公司的收入类型是比较聚焦的。在发射服务上,公司前期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研发阶段,其实这个过程和其他行业类似,比如说制药行业。但不一样的就是火箭公司不存在产品研制不出来的风险。
“蓝箭航天在技术上已经迈出一大步,完成了从0到1的技术突破,这是因为我们的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已经实现连续成功发射。”张昌武称,在商业化上,蓝箭航天的目标是能够在不晚于2026年,实现公司的自主盈亏平衡,从而在商业化也实现从0到1。
“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往前更进一步,按预期实现火箭一子级重复使用,我们在未来可能会实现较大规模的盈利。”张昌武说。
“人才是驱动火箭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所以人才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张昌武表示,在火箭研发过程中,成本投入最大的部分除人才外,还有过程中的实验验证,“对于中国的商业航天发展来讲,我们要走一种快速迭代的模式,但是它是有一个平衡度的。这决定了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做比较充分的地面验证。一方面要培养用来做验证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做验证工作,要具体投入很多的地面产品。所以这两部分都是我们研制过程比较大的成本构成。”
张昌武还说到,蓝箭航天目前已成功完成自研天鹊系列发动机和朱雀二号火箭的入轨飞行验证,具备稳定性和可靠性。今明两年,朱雀二号火箭将进入到批量化交付阶段,同时,将继续深入推动液氧甲烷火箭可复用技术领域的工程验证,力争于2025年实现朱雀三号的一子级回收,2026年实现火箭的重复使用。
“蓝箭航天将聚焦能力建设,未来三年持续提升火箭运力和发射交付能力,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张昌武还指出,商业航天历经中国航天有益补充的萌芽阶段,已逐渐成长为中国航天的重要构成,包括蓝箭航天在内的众多商业航天企业都深怀航天报国情怀,随着行业的不断进步,将有望成为中国航天的中坚力量。